西安航天基地:一起“趣”研學 行走課堂,奔向廣闊天地
發布時間:2024-11-04 17:49:4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研學實踐不僅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更能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融合。近日,西安航天基地各學校紛紛圍繞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文化、工業科技等主題開展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在“行走課堂”中,實現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修養和身心健康等素質全面提升。
開時光之門 探歷史之美
丹桂飄香,細雨綿綿。為了讓同學們親身感受鄉土歷史的魅力,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近日,航天城第二中學初中歷史組帶領七、八年級學生代表走進長安博物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
學子們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領略文博魅力;用心書寫,與歷史交談,感悟長安文明。回校后,同學們紛紛以筆抒情,記錄下此行的心得與感悟。
學校致力于讓實踐活動成為提升文化育人質量的有效載體,同學們通過實地參觀、學習交流,直觀地了解了陜西的歷史文化,深刻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激勵學生們守護歷史瑰寶、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觸摸明清古建 品味千年民俗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中,航天城第三初級中學的同學們正在跟隨老藝人學唱老腔曲目,獨有的砸板凳教學環節讓學生們沉浸其中,盡情享受著成為小小非遺傳承人的快樂時光。
本次研學活動以“觸摸明清古建,品味千年民俗”為主題,同學們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進行實地探訪,了解明清古建筑的基本結構、類型和建筑風格,通過漢畫像石拓片、非遺剪紙、中國結等傳統手工藝體驗項目,制作屬于自己的特色手工作品。
在民俗文化環節,同學們上手推動石碾子,感受了農耕勞作的艱辛與樂趣。升斗傳奇、biángbiáng面+文字探索、匠木時光等民俗文化實踐項目,讓同學們深入地了解了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更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了協作和溝通的重要性。
燈影璀璨映英雄 千古風華頌英模
一束溫暖的燈光下,剪影跳躍,故事在幕布上悄然綻放。10月24日,航天城第七小學的孩子們來到華州皮影博覽園,探尋那光影交錯間的古老藝術——皮影戲。
在老師的講解下,同學們了解不同區域皮影的特點,體會皮影文化的多元性,還拿上自制的皮影開展即興創編表演,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皮影文化的獨特韻味。
隨后,通過觀看《西安千古情》中的經典劇目,學生們深入了解張騫那敢于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他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堅韌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
科技筑夢 智啟未來
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懷著激動與期待的心情,實驗小學五年級32名優秀少先隊員踏入陜西科技館,開啟了一場神奇的科技之旅。
工作人員帶領同學們參觀科技發展史展區,通過視頻短片和展板了解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和中國從古至今的重大科技成就。發電機的原理是什么?洗衣機是怎樣將衣服甩干的?在集力學、光學、數學于一體的綜合展廳以及電磁展區,同學們認真學習、動手操作,探索科技的奧秘。
在多媒體展區,同學們見到了時空穿梭機展示的4D動畫技術,通過小游戲測試反應能力和腦電波,動作捕捉、語音識別等多媒體技術的新型應用令大家直呼精彩。在學習了水能、太陽能、現代煤化工等諸多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后,孩子們動手自制鹽水小車,加深了對可持續能源發展的思考,培養環保意識和創新能力。
拜祭千古史圣 擁抱黃河母親
10月24日,富力城黃河小學五年級學生走進潼關古城,開啟了知識滿滿的研學活動。同學們在黃河碼頭聽研學導師講解五岳四瀆的知識,在河岸邊觀看老腔表演,通過黃河邊的搖滾樂“黃河老腔”品味黃河對當地文化藝術的影響。
老師通過古代關隘引入中國十大名關相關知識,從潼關依托黃河天險的設計理念,讓孩子們重點了解黃河對潼關關隘設計的重要性。在潼關博物館,學習了潼關的黃河文明、關隘文化和水運民俗,引導學生傳承中華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精彩的韓城“挎鼓子”表演氣勢恢宏,鼓陣排開,令旗揮舞,百鼓齊鳴,讓孩子們在行鼓表演中感受如萬馬奔騰宏偉氣勢。梁山腳下,同學們換好衣衫化身古代學子,面向司馬遷巨型雕像行祭拜之禮,這一刻,他們不僅是在向史圣致敬,更是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西安航天基地各學校堅持“最好的課堂在路上”理念,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研學線路,引領廣大青少年學子踏上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知識探索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