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兩份教育系統重磅文件相繼公布。分別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轉發的《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與申請學位實踐成果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細讀兩份文件,可以清晰看到教育改革的關鍵要素。

其一,是體現路徑的“聯”字。

《基本要求》首次明確了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范圍和質量要求,首次明確了通過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標準和程序。

從文件內容看,學位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工程實際”,申請學位實踐成果“應聚焦工程實際需求”。要達到文件要求,有關各方必須在“聯”字上做文章,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的實際契合度,促進高校與企業、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

《工作方案》的“聯”字,更加直接。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內涵就是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街道社區、社會資源單位等,明確各自職責任務,為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課后服務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

其二,是錨定效果的“成”字。

“聯”的目的,是為了“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對工程人才的培養規格、層次和質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須探索形成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標準——

《基本要求》最大的亮點之一,在于提出了具有權威性和可執行性的評價方式,體現了以評價改革為牽引推動培養模式迭代升級的鮮明導向。其目的,是要面向國家戰略與行業發展,面向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把致力于解決制約產業進步的瓶頸難題、致力于規模性培養國家急需人才這件事辦“成”。

如今,中小學生“小眼鏡”、“小胖墩”、脊柱側彎、心理健康等問題仍較為突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同向同行、協同發力,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工作方案》明確了“教聯體”的內涵、各主體的職責任務、總體目標,為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落實落地,促進兒童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了具體指導。其目的,是要凝聚各主體協同育人共識,把促進各主體協同發力、為兒童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夯實基礎這件事辦“成”。

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講求科學方法,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教育綜合改革越往縱深發展,各類問題、矛盾、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就越需要講求科學的方式方法,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

近一段時期以來,教育部有關會議多次釋放出有關信號,如“更多注重系統集成,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擺脫既往路徑依賴,形成綜合集成的系統管理,增強協同能力”“勇于突破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注重系統集成、整體推進”,等等。

以“聯”促“成”,以“成”謀“聯”。教育系統要持續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成果導向,唱好深化綜合改革的“聯成”訣。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