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為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高等院校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傾心教書育人、潛心學術研究,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

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從2016年到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46份關于教育的重要文件,是歷史上中央給教育系統發文最密集的階段,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新時代教育事業在改革發展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正由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有學歷教育在校生2.91億人,專任教師1891.8萬人,每年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1100萬名大學生,教育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

建成教育強國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科技進步、民生保障、社會協同與國際影響等領域形成強大關鍵力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形成全面系統的支撐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多維度加強教育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將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不斷涵養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要傳授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理想;要傳授給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要耐心傾聽,關心學生成長,為學生指引前進的方向。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就要引導廣大教師涵養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在長期育人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廣大教師自覺踐行黨的教育方針,不僅在知識傳授上下功夫,還在學生品德養成、能力提升、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用心用力,將滿腔熱情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用愛心、耐心和責任心關愛每一個生命的成長,表現出深沉的教育情懷,也體現了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不僅是教育工作者個人的精神追求,還是整個教育行業的共同價值取向,是推動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

教育家精神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闡釋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人民性、科學性和時代性,賦予新時代教師隊伍崇高使命,為造就支撐教育強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隊伍建設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育家精神是一種崇高而偉大的精神力量,它體現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對于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鑄牢師德師魂。要加強教師隊伍的政治建設,嚴格落實“兩會一課”制度,切實發揮黨課、民主生活會、專題生活會的作用,真正實現紅紅臉、出出汗,避免虛化問題、走過場;通過集中培訓、研討會、專題研究、實踐鍛煉等方式,對全體教師開展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教師隊伍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體驗、自我反思等方式,推動廣大教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二是堅持創新發展,提升教師素養。創新是發展的永恒主題。要堅持教育理念創新。教師要研究時代教育特征和學生特點,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研究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問題—研究—解決的探究式教學、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等方式方法,打造生動、有趣、高效的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些高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如近年來清華大學的“三位一體”、上海交通大學的“四位一體”、西北工業大學的“總師型”等人才培養理念,都要求全體教師深入實踐,并不斷完善、豐富其內涵和內容。要創新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真正起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作用。

三是強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升培養質量。要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構建涵蓋職前培養、入職指導、在職研修等全周期的培訓體系。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實習、實訓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全面育人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優秀教育人才,建立教師轉崗、退出機制,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四是強化制度建設,加強作風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已成為全社會共識。要實施輿情監測制度,及早對一些教師失德失范的行為進行處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教育家精神是一種崇高的職業精神,是新時代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廣大教師應將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強國、民族復興道路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