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心在哪里花就開在哪里。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焦慮、不內耗,他們對待孩子是這6個字,讓孩子堅韌又上進。

01看得“透”:先愛自己,再愛孩子

自從當了父母,許多父母的“犧牲感”很嚴重,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社交,所有時間用來陪孩子;可以自己省吃儉用,孩子的東西卻再貴也要買……

可是,為什么有時候家長越用力去愛孩子,孩子卻往往越不懂珍惜呢?

因為,如果父母缺少“愛自己”的精神,容易在孩子面前失去自我價值。

付出越多,對孩子的期待就往往越高,也容易焦慮,最終會讓親子關系越來越差勁。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對孩子付出,而是學會“先愛自己”。

02想得“開”:不要事事焦慮

做好父母的第一步,就要學會看得開,守得住為人父母的初心。

曾經有一位網友“吐槽”:自己和丈夫學習都很好,可是兒子成績卻不理想。

她拼盡了全力,孩子成績仍沒有起色,后來,她放下了焦慮,發現了兒子身上的閃光點,比如兒子喜歡研究廚藝,10歲就能做好幾種像樣的飯菜……

在教育中,如果你發現自己容易緊張焦慮,那就學著放下,這樣才會幫助孩子走得更遠。

03“靜”下心:穩定情緒,減少矛盾

有人總結過:易怒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這幾種性格缺陷。

脾氣暴躁

很多時候,孩子會把父母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地吸納為己有。如果父母性情暴躁,孩子將來也會變成易怒的性格。

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 

父母經常對孩子發火,孩子會因為害怕犯錯而學會看臉色,往往會讓孩子學會討好別人。

容易讓孩子變得脆弱敏感

經常被父母吼罵的孩子,內心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什么也做不好,從而變得自卑敏感。

一旦孩子讓你生氣了,學會“靜”,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到孩子有效的支持。

04“慢”下來:教育孩子別心急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有過這樣的情景嗎?有了問題,就想馬上解決,不給孩子緩沖時間;又或者,孩子想做的事情,你拼命去阻止,希望讓孩子按照你的節奏來。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引導,讓孩子產生內在的驅動力,主動自覺地去做事。

因此,父母要學會“慢”,讓孩子自己去發現他的問題、解決問題。

05“弱”一點:以柔克剛,更能征服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總覺得替孩子多做一點,孩子的成長就會輕松一點。可是,做得多的父母,往往會讓孩子失去展現自我的機會。

父母“弱”了,孩子就會變得強大。我們要給孩子展現價值的機會,他的價值越大,能力也越大。

06學會“聽”: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有的孩子闖了禍,父母不問為什么,對著孩子又打又罵……這些經常被父母“拒絕說話”的孩子,內心其實很痛苦。

“傾聽”并不是簡單地聽,它的深層含義是:給孩子表達的機會,了解他的困境、他內心的想法。家長愿意去傾聽,孩子才會信任家長,愿意和家長分享心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