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兒童進入高速公路玩耍,只為撿煙盒;一名小學生在小區翻垃圾桶,為的是搜集更多的煙盒;一名青少年因陌生人拿著煙盒便緊緊跟隨……近年來,一種名為“煙卡”的玩具悄然興起,中小學校園內外,皆可見青少年沉浸于“煙卡”游戲的身影,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集卡”成癮。什么是“煙卡”?青少年群體為何對其如此癡迷?為進一步洞悉“煙卡”游戲的背后,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

“煙卡”滿足了社交需求

“把煙盒蓋的部分剪下來,再一折疊,‘煙卡’就做好了。”廣西南寧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這樣告訴記者。

“煙卡”游戲與“80后”“90后”童年時期玩的拍洋畫、打圓卡頗為相似,游戲者以空掌心拍擊地面,若“煙卡”能被掌風擊中翻面,則被贏下。此外,還可以將煙卡疊在一起,通過拍打或者用嘴吹等方式進行游戲。這種看似簡單的游戲背后,卻隱藏著青少年對煙草過早認知的潛在風險。

“我有一抽屜的‘煙卡’。”兩個直徑7厘米的圓形容器已經被煙卡填得滿滿的。這是兩名三年級小學生的豐厚“收藏”。通過采訪部分小學生,記者發現,很多孩子擁有的“煙卡”數量著實不少,這些“煙卡”大多來自父母。“我爸爸媽媽會給我煙盒,有的時候他們還會幫我和他們吸煙的朋友要煙盒。”廣西北海的一名小學生告訴記者。

“這就是小孩子玩的游戲,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挺重要的。”這位小學生的父親坦言,孩子經常會邀請朋友到家里玩“煙卡”,有時也會在小區的樓下玩。他們并未對孩子玩“煙卡”加以禁止。

而另一位家長蔡女士無奈地表示,雖然自己禁止孩子玩“煙卡”,但家里有人吸煙,無法完全杜絕,“不可能時時刻刻看著小孩,也不知道他們會在什么地方玩。”

為何“煙卡”游戲會讓青少年如此著迷?部分小學生表示,只因為身邊很多同學玩“煙卡”,他們便“隨大流”跟著玩。有的甚至對于“煙卡”的游戲規則一知半解,但也依葫蘆畫瓢,學著拍“煙卡”。

“不玩好像有點不合群。”一位三年級的小學生說道。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煙卡”游戲在小學生群體一傳十、十傳百,已然成為青少年群體共同的話題和興趣,滿足了社交需求。

此外,“煙卡”社交屬性的背后,還隱藏著流通屬性。“煙卡”有真假貴賤之分。廣西北海的一名小學生告訴記者,“可以通過上面有沒有膠痕來判斷是不是真的。”同時,“煙卡”有明顯的煙味也是真“煙卡”的主要特征,那些有“經驗”的小學生會通過聞煙味來判斷真假。

不同品牌和類型的“煙卡”根據香煙價格被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擁有數量多且等級高的“煙卡”的游戲者可優先進行游戲。不同品牌的“煙卡”還能根據稀有度和價格進行交易換算。這也成為青少年玩“煙卡”上癮的重要原因。

心理咨詢師蔣婷婷表示,孩子們好奇心重,喜歡模仿,煙盒上殘留的味道其實不亞于二手煙,應用心理學上的“熟識效應”會左右孩子的偏好,可能染上煙癮。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主任肖琳也表示,接觸認識眾多卷煙品牌后,未成年人未來吸煙的可能性更高。

網絡平臺助長“煙卡之風”

“煙卡在哪里撿最多?”“煙卡怎么折?”“煙卡稀有度排名!”一個名為“煙卡”的公眾號上赫然呈現著“煙卡”相關的文章,部分文章的閱讀量高達2.8萬。

記者在某社交媒體上以“煙卡”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相關內容數不勝數。有的展示自己擁有的“稀有卡”;有的利用社交平臺進行“煙卡”交易與交換;還有的把自己撿“煙卡”的過程拍成視頻。這些帖子下方往往有很多評論,評論用戶的屬地IP也遍布全國各地。“煙卡”在社交媒體上賺足了流量。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公益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市義派律師事務所公益法律中心執行主任李恩澤表示,互聯網平臺上的“煙卡”文化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展現:一是展現卷煙的相關信息;二是教學類視頻,教給孩子怎么疊“煙卡”;三是某些視頻博主通過設計“花樣”吸引孩子關注“煙卡”。這種互聯網上的“煙卡”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形成誘導,引發孩子們過早接觸香煙,會進一步導致吸煙行為的發生。

“網絡平臺向未成年人推廣‘煙卡文化’‘卷煙文化’應引起重視。”李恩澤說。

“煙卡”在互聯網上遠不止內容的傳播,電商平臺上存在著大量銷售“煙卡”的現象。以“煙卡”作為關鍵詞在多家網購平臺上搜索發現,累計超2000家店鋪在售賣“煙卡”,僅淘寶上搜“煙卡”,就有4000多個結果,有的銷量在2萬單以上。記者注意到,某些店鋪會在店鋪首頁標注“真卡”“大量稀有絕版卡,再也不用翻垃圾桶了”“只做精品稀有卡”“煙卡比玩手機強”等引誘性標語,一些店鋪的“煙卡”銷量甚至超過200萬單。

李恩澤表示,“煙卡”的展示與銷售已違反我國相關法律。生產、展示、銷售“煙卡”,誘導未成年人購買使用,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已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

多方攜手共筑控煙防線

李恩澤曾以家長身份提起訴訟,要求電商平臺及銷售“煙卡”的商家下架相關產品,這起案件也成了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煙卡”危害的第一案。

然而,保護未成年人遠離煙草危害絕不僅僅是少數人的努力,青少年控煙離不開全社會對煙草危害的共識。幫助青少年遠離“煙卡”誘惑,需要從多方面干預,形成合力,共同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家長要以身作則。”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馬迎華表示,如果兒童的照護者吸煙,兒童在15歲前嘗試吸煙的可能性會增加近70%。因此,家長要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不應在孩子面前吸煙,同時也要避免在家中隨意放置煙盒。

有教育專家建議,家長應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引導他們接觸并投入閱讀、體育運動、藝術創作等多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中。通過家庭的溫馨陪伴與科學引導,為青少年營造一個更加健康、多元且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

目前,全國多地教育部門、學校發出倡議,嚴禁“煙卡”進入校園,并提醒家長提高警惕,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專家表示,學校對“煙卡”游戲的管理,需要疏堵結合。比如通過班會課等形式與青少年展開對話,探討諸如“大家為何喜歡玩‘煙卡’?”“玩‘煙卡’的隱患有哪些?”以及“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將‘煙卡’改良成更適合大家的游戲?”等問題,從觀念上去改變,從活動上去調整。

記者了解到,北京、安徽等多地市場監管部門正在開展校園周邊售煙點排查清理專項行動,深入中小學校園周邊可能銷售“煙卡”的經營主體、場所,重點檢查經營主體是否向未成年人銷售香煙及煙草衍生制品,以及是否存在誘導未成年人購買、使用“煙卡”等情況。

專家表示,社會各界要持續關注青少年控煙問題,積極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規定,從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煙、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嚴格監管互聯網平臺隱性煙草營銷、嚴格控制影視劇吸煙鏡頭,到建設無煙學校、無煙家庭、倡導無煙文化等多方面發力,為青少年營造遠離煙草的綜合環境。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