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潼關縣教體局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理念,引導各中小學、幼兒園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積極探索具有潼關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是立足“黨建+”,促進學校勞動教育規范化。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鼓勵黨員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實踐育人,運用好黨建帶團建、團建帶隊建的德育工作機制,各學校黨組織將傳承紅色基因與勞動實踐教育相結合,帶領師生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黨員教師、少先隊員到社區、街道開展環境整治、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等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小補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鈣”,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立足家校聯動,促進勞動教育日常化。通過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載體,完善教師、家長、學生多向溝通機制,促進家校達成教育共識,形成“學校組織——家長指導——學生實踐”的多元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基本清潔、食物制作、各類整理等生活常見勞動項目,并通過班級群分享、在校實物展示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同時對傳統節日中的勞動元素進行收集與歸類,結合學生特點,設計“紅領巾小創客”舊物改造、“我就是大廚”“小農人慶豐收”、制作水果拼盤等有梯度的勞動實踐作業清單供學生選擇,引導學生在勞動中釋放創造潛能,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

三是立足社會“大課堂”,促進勞動教育多樣化。以超市、農貿市場等真實生活中的勞動場域為載體,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職業勞動體驗,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校家社”勞動教育命運共同體作用,依靠村莊、社區,積極打造學生校外勞動實踐場所,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讓學生近距離地體驗農耕的快樂和辛勞。

下一步,潼關縣各學校將積極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采取多種方式組織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更好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到勞動一線參加義務勞動,不斷厚植社會責任感與擔當。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