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開發區)教育局、宣傳部(文明辦)、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科技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文物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團委、科協、少工委,直屬院校、單位: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根據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和陜西省教育廳等十六部門關于印發《陜西省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意見》,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門聯合制定了《西安市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西安市教育局

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市委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中共西安市委網信辦

西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西安市科學技術局

西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西安市財政局

西安市文物局

西安市生態環境局

西安市農業農村局

共青團西安市委

西安市少工委

西安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4年10月11日

西安市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各項措施全面落地,根據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和陜西省教育廳等十六部門印發的《陜西省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作用。以弘揚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為主線,以豐富科學教育資源供給、深化科學教育高質量實施、加強科學教師培養、高標準培育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范化建設的科學教育新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基礎。

二、工作原則

(一)科學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協同并重

堅持科學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并重,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科學教育,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識別、發現和培養機制,在青少年群體中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增強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國情懷。

(二)資源建設與教學改革同向發力

結合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推動科學教育內容與形式創新,開發或引進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學習需要的科學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成才規律,拓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積極探索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課堂教學,開展生活化、情境化、跨學科、合作式的項目化學習。通過實驗、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使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和崇尚創新的實踐探索成為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價值追求。

(三)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銜接

堅持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并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同時以場館教育和校外科學實踐活動為補充,依托科普教育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資源、課程資源和實驗室資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雙向互動方式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學校要精準對接校外資源,通過館校結合、大中小學合作共建、學校與科普教育基地結對等途徑,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科技節等校內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前往科普教育基地或場館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形成科教融合、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標

通過3至5年努力,基本建成全學段、全覆蓋、全方位、全鏈條的科學教育體系,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推進科學教育的育人機制明顯健全,社會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科學教育資源均衡供給。科學教育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科學課程高質量實施,創新實驗室、創新學習空間與科創特色課程深度融合,中小學生科學素養評估體系不斷優化,學生科學素養明顯提升,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科學教師專業化水平、數字環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明顯增強,培養路徑不斷優化。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廣泛弘揚,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校園文化進一步彰顯,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西安市積極創建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支持雁塔區、灞橋區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鼓勵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等全國科學教育實驗校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科學教育成功經驗做法。實施科學教育“十百千萬”工程,培育10個省級科學教育改革實驗區,100個國家及省級科學教育實驗學校,評選1000節優秀科學教學案例和精品課,培訓科學教師10000人次。推進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市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達到300所,全市60%的中小學達到區縣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標準。

四、重點措施

(一)深化課程改革,促進科學教育內涵發展。

1.加強課程建設,實施全融通科學課程建設計劃。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發并實施體現實踐性與綜合性的科學課程。市教科院聯合駐市高校、科研機構等成立大中小學一體化科學課程體系研究中心,研發校內外貫通、家校社協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與課后服務融合的“基礎+通識+實踐+創業”的全融通科學課程。開發適合校內外開展的科學教育地方課程資源和研學課程資源,推行項目式學習、STEAM學習、設計型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式學習等學習方式應用。推動科學教育與思政等課程融合,講好中國故事。(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市科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2.優化課堂教學,實施科學課堂及實驗操作全達標計劃。發揮市、區縣教研部門作用,加強科學課堂教學研究和指導,積極探索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課堂教學,引導教師主動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高運用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場景的能力,加強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升小學科學課、信息技術課、綜合實踐課和中學信息技術課、通用技術課、理化生實驗等課程管理水平,培育并評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科學精品課。全面推進實驗教學,按照《中小學實驗教學基本目錄(2023版)》要求,力爭三年內實驗開出率達到100%,強化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扭轉實驗教學筆試化、視頻化和記憶化傾向。(市教育局負責)

3.豐富課程資源,實施科學教育課程資源共建計劃。鼓勵大中小學校和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圍繞秦嶺科普、航空航天、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物聯網等,整合資源力量,聯合開發具有西安特色的科學教育課程。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和科普教育基地開展“人工智能+科學”課程體系建設,探索教師與人工智能共同協作的教學模式,打造“教學共同體”。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科學教育課程資源庫,鼓勵學校按照要求開發并上傳科學教育校本特色課程,實現科學教育資源共建共研共享。探索第三方科學教育機構進校園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適當引進科技類課程。(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市科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4.優化科學學科教學評價。市、區縣教研部門和各學校在校內外科學教育中探索構建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倡導跨學科融合、校內校外結合的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建立西安市中小學科學素養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和評價工具,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生的科學素養。優化考試方式和內容,堅持素養立意,增強試題的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減少機械刷題。國家科學教育實驗區每學年開展區域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測評,發布中小學科學教育區域質量監測報告,重點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學習方式轉變、科學方法掌握、探究能力提升、科學觀念養成等素養和能力。(市教育局負責)

(二)推進部室及場所建設,為科學教育提供條件保障

5.建優學校科學教育主陣地。實施學校科學教育裝備提升計劃。各區縣、開發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依據國家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和陜西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系列標準,建設學科功能部室。依據陜西省數字校園評估標準和智慧校園建設標準,依托高校資源,建設數字化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智能實驗室、科學探究實驗室、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等智慧創新空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依托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利用校內場地及設施,建設特色科學教育場所,力爭實現班班有科學角、校校有科學站,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實踐場域。(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團市委、市科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6.建好社會科普實踐場所。實施校地科學教育資源共享計劃。鼓勵各方力量多渠道建好科技館、科普館、博物館等場館,在課后、節假日、寒暑假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開放。開展示范科技館、星級科普站評選,打造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科學實踐研學精品路線和科學教育研學點。利用航空航天、秦嶺生態等西安特色資源和稟賦,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科技專業性強、科學領域新的科學教育場所。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社會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面向中小學開放實驗室、工作坊、生產研發場所等。開展科普下鄉活動,將科普教育送到農村地區、薄弱地區的中小學校。(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團市委、市科協、市少工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三)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夯實科學教育人才基礎

7.多途徑培養科學教師。實施科學教師配備補充計劃。加快小學科學教師準入制度建設,按照科學課程標準要求,配備專職科學教師,逐步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各校要有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1所具有科普功能的機構(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各學校要配備專職實驗員,市、區縣教研部門要配備專職科學教研員。支持文理學院設立科學教育專業,加強科學教師師資培養。在公費師范生、“優師計劃”等項目中提高科學教師培養比例。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聯合成立西安市科普講師團,動員具有豐富教學或科普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和科普工作者,擔任校外科技輔導員或科技副校長,兼任學校科技社團指導老師。支持高校科學類專業教師和大學生志愿參與學校科學教育和科技實踐活動。(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8.開展科學教師培訓。實施萬名科學教師培訓計劃,增加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教師培訓項目,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對科學教師進行全員輪訓。選送教師參加“國培計劃”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在教師培訓中,開展義務教育階段科學教師新課程新教材勝任能力培養、高水平高中理科教師專項培養。遴選一批在科學教育中成績突出、成果顯著、特色鮮明、技術過硬的教師,成立名師工作室,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舉辦科學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帶動區域內更多學校、教師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提升。各中小學校要鼓勵科學教師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教師赴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研修與培訓。(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四)密切家校社協作,構建科學實踐活動新模式

9.強化部門協作,豐富科學實踐活動。實施大協同科學實踐活動建設計劃。統籌高校和社會資源,加強科研院所、科技場館、高新技術企業與中小學對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豐富多樣的科學實踐活動。拓展校內科學教育實施途徑,引進科學教育專家團隊共同參與,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少年科學院、流動科技館、科技節等活動。各學校要加強科學類學生社團建設,每年舉辦科技節,確保科技節活動覆蓋全體學生。組織學生前往校外科學教育場館或基地,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推動大中小學共建創新實驗室、科學教育研究基地、科普站。探索高校、中學雙導師制,引導支持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和實驗,發現和培養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搭建適合中小學生的科創賽事平臺,指導學生理性選擇參加教育部、省教育廳“白名單”競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團市委、市科協、市少工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五)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機制,為科技人才成長創造條件

10.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的路徑及模式。有條件的學校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的合作,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完善基地建設配套管理制度,強化對人才培養的跟蹤研究,總結推廣典型案例和實踐經驗。加強高校與高中學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支持有科研潛質的高中學生加入高校科研團隊,進入高校實驗室開展課題研究。中學做好“春筍計劃”項目,高校做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高校科學營”等項目。(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五、保障機制

11.建立統籌指導機制。建立由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成立由科學家、高校專家學者、各領域科技人才、科技館、博物館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輔導員組成的專家團隊,加強謀劃指導和推動落實。市、區縣教科研部門成立科學教育指導中心,履行“研究、指導、服務、管理”職責,為區域學校高質量推進科學教育提供支撐。(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團市委、市科協、市少工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12.落實經費保障。統籌各方資金和項目,廣泛爭取社會力量對科學教育的支持。各資源單位要堅持公益定位,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服務,加大對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特殊兒童群體的幫扶力度,做好教育助學工作。(市教育局、市財政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13.實施監測指導。各級教育部門把科學教育納入教育督導評估重要內容,層層壓實責任,強化動態監測,聯合科技部門定期對青少年科學素質進行分析研判,改進提升工作。(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按職能分工負責)

14.加強宣傳引領。綜合利用平面媒體、新媒體、融媒體等平臺,推廣和介紹我市高質量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理念、行動、舉措、經驗、成效,西安教育融媒體中心開設“西安科學教育大視野”專欄,聯合相關媒體以專題報道形式生動展示我市科學教育工作成績顯著的學校、教師和學生,講好西安教育故事,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市教育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科技局、團市委、市科協、市少工委等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