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向中小學開放實驗室
作者:張彥剛
發布時間:2024-10-30 11:20:46 來源:三秦都市報
10月29日,記者從西安市教育局獲悉:為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西安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門聯合制定公布了《西安市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方案》。通過3至5年努力,西安將基本建成全學段、全覆蓋、全方位、全鏈條的科學教育體系,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推進科學教育的育人機制明顯健全,社會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科學教育資源均衡供給。
推進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建設
據悉,西安市積極創建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支持雁塔區、灞橋區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鼓勵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等全國科學教育實驗校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科學教育成功經驗做法。實施科學教育“十百千萬”工程,培育10個省級科學教育改革實驗區,100個國家及省級科學教育實驗學校,評選1000節優秀科學教學案例和精品課,培訓科學教師10000人次。推進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市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達到300所,全市60%的中小學達到區縣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標準。
西安市將深化課程改革,促進科學教育內涵發展。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發并實施體現實踐性與綜合性的科學課程。研發校內外貫通、家校社協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與課后服務融合的“基礎+通識+實踐+創業”的全融通科學課程。開發適合校內外開展的科學教育地方課程資源和研學課程資源,推行項目式學習、STEAM學習、設計型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式學習等學習方式應用。
鼓勵開發西安特色科學教育課程
優化課堂教學,實施科學課堂及實驗操作全達標計劃。加強科學課堂教學研究和指導,積極探索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課堂教學,引導教師主動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高運用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場景的能力,加強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升小學科學課、信息技術課、綜合實踐課和中學信息技術課、通用技術課、理化生實驗等課程管理水平,培育并評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科學精品課。全面推進實驗教學,力爭三年內實驗開出率達到100%,強化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扭轉實驗教學筆試化、視頻化和記憶化傾向。
豐富課程資源,實施科學教育課程資源共建計劃。鼓勵大中小學校和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圍繞秦嶺科普、航空航天、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物聯網等,整合資源力量,聯合開發具有西安特色的科學教育課程。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和科普教育基地開展“人工智能+科學”課程體系建設,探索教師與人工智能共同協作的教學模式,打造“教學共同體”。
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科學教育場所
優化科學學科教學評價。在校內外科學教育中探索構建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倡導跨學科融合、校內校外結合的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建立西安市中小學科學素養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和評價工具,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生的科學素養。優化考試方式和內容,堅持素養立意,增強試題的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減少機械刷題。國家科學教育實驗區每學年開展區域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測評,發布中小學科學教育區域質量監測報告,重點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學習方式轉變、科學方法掌握、探究能力提升、科學觀念養成等素養和能力。
實施學校科學教育裝備提升計劃。要依據國家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和陜西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系列標準,建設學科功能部室。實施校地科學教育資源共享計劃。鼓勵各方力量多渠道建好科技館、科普館、博物館等場館,在課后、節假日、寒暑假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開放。
利用航空航天、秦嶺生態等西安特色資源和稟賦,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科技專業性強、科學領域新的科學教育場所。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社會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面向中小學開放實驗室、工作坊、生產研發場所等。開展科普下鄉活動,將科普教育送到農村地區、薄弱地區的中小學校。
支持高中學生加入高校科研團隊
實施科學教師配備補充計劃。加快小學科學教師準入制度建設,按照科學課程標準要求,配備專職科學教師,逐步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各校要有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1所具有科普功能的機構(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各學校要配備專職實驗員,市、區縣教研部門要配備專職科學教研員。在公費師范生、“優師計劃”等項目中提高科學教師培養比例。
實施萬名科學教師培訓計劃,增加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教師培訓項目,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對科學教師進行全員輪訓。選送教師參加“國培計劃”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
實施大協同科學實踐活動建設計劃。統籌高校和社會資源,加強科研院所、科技場館、高新技術企業與中小學對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豐富多樣的科學實踐活動。拓展校內科學教育實施途徑,引進科學教育專家團隊共同參與,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少年科學院、流動科技館、科技節等活動。各學校要加強科學類學生社團建設,每年舉辦科技節,確保科技節活動覆蓋全體學生。組織學生前往校外科學教育場館或基地,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
探索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的路徑及模式。有條件的學校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加強高校與高中學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支持有科研潛質的高中學生加入高校科研團隊,進入高校實驗室開展課題研究。中學做好“春筍計劃”項目,高校做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高校科學營”等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