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電子信息技術教學構建與實施
作者:張晶晶
發布時間:2024-10-29 10:50:1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職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樹立以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目標,是貫徹實施國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具體體現。電子信息技術教學環節的構建,將圍繞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使用PBL教學策略貫穿教育全過程,并依托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全面監測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反饋。通過問卷及統計學等方法,量化課程教學成果轉化,以實際反饋證實創新化教學模式構建的必要性,證實該教學模式在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對整體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存在助益性。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 電子信息技術教學 PBL教學策略 教學建構與實施
基金課題:2022年度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高”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ZYA03);2023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大賽視域下職業院校電子與信息大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3GY066)。
中圖分類號:F725.23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政策的實施,使高職電子信息技術教學與創新創業實施緊密相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刺激學生思維創新,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同時應當注重教學轉化結果的質量保障,確保創新創業能力能夠融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創新創業能力在電子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作用
創新創業教育在電子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施是注重“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實際體現。電子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更新的學科領域,需要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通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知識,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激發理性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創造新的價值。
創新創業能力的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構建內容
優化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建構,以創新能力培養促進學科深層次發展,完善培養目標要求的雙創教育體系,是貫徹新工科教育思想的教學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環節是電子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重要體現,應當著力在實施環境、教學研融合、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關鍵要素上提供有力的教學保障。
針對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創新創業培養模式落后、課程體系不合理、培養方案及課程目標雷同等問題,應當通過教育教學實踐鞏固書本理論知識,將傳統的課本知識講授方式延伸到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完善全新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工科教學建構,其實施思路如圖1所示。
1.推進課程目標能力培養
明確電子信息技術課程在整體教學過程中的實施策略,將創新創業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目標,完善整體教學設計思路,研究課程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全過程反饋,及時發現困難,并尋找課程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為中心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施更為準確的教學過程改革方案。在方案實施中,依托產教融合的方式促進校企合作著力推進電子信息技術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以及專業認知能力的培養。如圖2所示,在課程教學全過程中,從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采用調查問卷等方式量化課程評價,通過分析問題尋求較好的解決策略,同時依照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形成持續創新的全新教學模式。
2.優化課程建設培養途徑
電子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方式是通過層級遞進階段,將創新創業能力教育滲透于教學全過程中。層級遞進階段可細分為基礎知識階段、技能應用階段和高級實踐階段。在基礎知識階段,學生首先需要掌握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這是創新創業能力的基石。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同時,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此階段的實施辦法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式,為教學過程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3.創造教學過程基本保證
電子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的指導方針,首要的是遵循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確保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達到國際標準。這意味著,課程內容需要覆蓋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能和前沿動態,教學方法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程還需要定期進行評估和改進,以保持其與行業發展的同步性。
4.構建課程教學指導思想
電子信息技術課程建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導向、問題導向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提高其創新能力。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設置包括豐富的實驗和實踐環節,如實驗課、設計課、實習實訓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課程注重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強化課程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構建策略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電子信息技術課程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是通過多階段目標層層推進完成整體教學建構的。在實施上,應當以教學過程的實際出發,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這就需要更符合專業特點及課程特征的教學策略。
1.基于PBL的電子信息技術課程分析
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量化手段分析目前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待改進問題。隨機選擇電子信息類專業班級為研究樣本進行教學內容反饋,對收集到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我們對研究樣本進行匿名問卷調查,主要針對課程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進行研究反饋,選項按照問卷內容分別就課堂學習成果反饋、小組合作效果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三大板塊進行設計,按滿意程度將選項分為5個層次,分值越低表示滿意程度越低。研究樣本共發放計150份,其中有效問卷總數為143份,無效問卷5份,未填寫2份。結果如表1所示,超過半數具有統計學意義。
同時對研究數據樣本進行有效性分析,采用Kaiser-Meyer-Olkin(KMO)檢測以及Bartlett球形檢驗,其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證實問卷設計合理且樣本數據具有分析影響因素的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研究樣本的統計,對數據組中創新創業能力表現中較為突出的關鍵問題進行總結,以較為有代表性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團隊協作中正向專業交流項進行頻次分析,其他相關能力及教學內容反饋采取相同的方法,僅列出統計學結果,如表3所示。
*其中P.1—P.5分別對應問卷調查中滿意程度,依次表示對團隊協作具有增益效果的滿意程度遞增。
從統計學結果進行的頻次分析可以看出,針對團隊合作具有增益性效果這一項的學生調查中,認為創新創業能力中良好的團隊合作關系能夠起到推動課堂效果向好的占比在30.05%,而不確定及不滿意的總體是高于該比例的,說明在以往的傳統式教學環節中,教學內容存在模糊化以及教學目標不明的問題,另外對于一部分學生認為團隊合作并不能夠鍛煉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從另外幾項研究的結果顯示,造成該問題的癥結在于封閉僵化的課堂信息繭房阻止了學生之間的正向專業知識交流,課堂重難點專業壁壘性強,缺少關鍵知識的及時溝通,同時,超過半數的學生希望能夠通過數據信息化的方式來實施教學過程,說明學生較為認可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電子信息技術課程上的輔助性作用,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增益性。
2.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構建
基于上述問卷分析的反饋,電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架構應當注重使用信息化方式打破專業及教學壁壘,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轉化,形成課堂正向知識溝通。針對電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構建應當充分考量研究結果,并采取相關的構建原則,保障課程體系的發展能夠適應當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需求。
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構建實施設計
在電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如圖3所示,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整理與電子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和創新創業實際需求相匹配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習小組,并布置預習任務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團隊合作精神。
1.課前準備階段
(1)教師活動
①確定教學目標:根據電子信息技術的學科特性和創新創業的需求,設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明確指向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等創新創業相關的能力,并使用學習管理系統來公布教學目標。
②整理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整理和優化教學內容,保證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同時高度關注創新創業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內容,教學環節可以使用數字化的課程設計工具來整理和優化教學內容。
③確定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課程要求,合理組織學習小組,以便進行探討式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同時,借助在線協作工具來組織和管理學習小組,提高小組協作的效率和效果。
④布置預習任務:布置針對性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為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做好準備。教學環節在線學習平臺來布置和管理預習任務,使之更加方便和有效。
(2)學生活動
①課前準備教學內容:學生需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課前預習教學內容,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學習平臺和數字化教材來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②完成預習任務:學生需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包括理論學習,問題探索,實踐操作等,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協作工具和虛擬實驗室來完成預習任務,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2.教學實施階段
(1)教師活動
①構建學習情境:根據教學內容,構建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教師可以使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來構建生動和真實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②提出學習問題:提出與教學內容和學習情境相關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使用在線討論板和在線問答系統來提出和管理學習問題,提高學習問題的質量和效果。
③學習引導: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問題,進行及時的引導和調整,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使用在線監控和反饋系統來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問題,提供及時和個性化的學習引導。
④成果展示: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包括理論知識的掌握,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實踐操作的技能等。教師可以使用在線展示和評價系統來管理和評價學習成果,提高學習成果的質量和效果。
⑤課堂總結反思: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總結和反思,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師可以使用在線日志和反思系統來管理和引導學生的總結和反思,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
(2)學生活動
①分組討論:根據教師提出的學習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協作工具和在線討論板來進行小組討論,提高討論的效率和效果。
②確定研究問題:在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研究問題,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問答系統和在線決策工具來確定和管理研究問題,提高研究問題的質量和效果。
③搜集相關資料:搜集與研究問題相關的資料,包括理論知識,實踐方法,案例分析等。學生可以使用在線搜索引擎和在線數據庫來搜集和管理相關資料,提高資料的質量和效果。
④解決問題: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解決研究問題,得出結論。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學習平臺和虛擬實驗室來進行問題解決,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和效果。
⑤分組匯報: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包括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實踐操作的技能等。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展示和評價系統來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提高匯報的質量和效果。
3.課后反饋階段
(1)教師活動。課堂教學評價:完成教學任務后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包括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的適宜性等,為下一次教學提供反饋和改進的依據。教師可以使用在線評價和反饋系統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提高評價的質量和效果。
(2)學生活動。自主評價教學: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自主評價,包括理論知識的掌握,問題解決的能力,實踐操作的技能等,為下一次學習提供反饋和改進的依據。學生可以使用在線評價和反饋系統來進行自主評價,提高評價的質量和效果。
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質量反饋及評價分析
在以上課程教學建構之下,評價課程反饋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判斷矩陣,形成較為準確的課后評價體系成為量化創新創業能力的標準。依據研究樣本,可以CIPP綜合評價理論,建立電子信息技術課程的模糊綜合評價體系,對實施課程構建后的評價結果進行更為準確的表現。研究將隨機電子信息技術班級作為對照組實驗樣本,綜合結果表示,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整體能力指標中的各項都得到了提升,雖然人際溝通能力的提升較低只有4.71%,但考慮到研究樣本專業基礎能力等綜合問題,在后續學習過程中隨著身心發展其結果將會有所改善,同時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表現較為突出,成績提升十分明顯,對于課程建構的實施,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結 語
本文通過對高職電子信息技術課程中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研究,探討了課程建構存在的問題,就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PBL教學模式及數字化教學融合在課程全過程中的使用,形成了適應當前課程改革的新模式,對電子信息技術課程貫徹新理科教育理念起到了實踐性作用,同時也可為專業的相關課程提供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劉俊.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價值蘊含與體系構建[J].知識窗(教師版),2023(10):42-44.
[2]李芳.專創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3,14(19):88-91.
[3]梁曉瑩.基于MOOC與行動學習法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對外經貿,2023(10):87-90.
[4]吳玉嬋,祁琦.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鏈構建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3(9):65-67.
[5]蔣秋雙,丁朝陽,方林莉.基于Gartner模型的高校過程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J].安康學院學報,2023,35(5):52-59.
[6]陳金射,羊陽,東野升靜,等.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安全工程專業產教融合新模式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19):155-158.
[7]楊婧.“一體兩翼雙驅動”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的探析與實踐——以陜西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3(4):63-65.
[8]劉許亮,范龍,陳晗凝.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4):96-100.
(張晶晶: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