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的推行與落實背景下,為了滿足教學本質要求以及時代發展需求,《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逐漸融入了思政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進行整合,充分運用現有資源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明確課程思政設計方式,確保《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開展效果得到提高。為此,本文通過對課程的性質與定位進行研究,了解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目標與設計方法,從而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全面發揮出思政教學的作用與優勢,轉變傳統課程教育模式,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  課程教學  思政教學  設計方法


引  言

為了全面推進思政教學設計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深度挖掘課程思政資源并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及培養質量,幫助學生學習能力和思想素質得到雙提升。《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作為土建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點交叉范圍廣、實踐操作性強等特點。在課程開展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課程性質與定位

近年來,《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在建筑信息化發展背景下,成為土建工程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傳授學生BIM道橋建模的方法、流程以及內容,讓學生認識到BIM技術在建筑工程領域中的重要性,學生可通過學習掌握BIM建模技術,更好地了解道橋結構及道橋工程基礎工藝。《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具備綜合性與應用性,其中主要包含了BIM技術基礎理論、BIM建模操作以及BIM建模案例等。根據不同的教學模塊完成教學環節設計,明確BIM建模教學流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BIM建模技術,同時培養更多的道橋技術復合型人才。

課程設計思想及目標

1.學情分析

《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開展前,要求學生對于道橋基礎結構以及識圖等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在對道橋工程圖紙詳細掌握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掌握道橋BIM建模技術。為了激發學生學習道橋BIM技術的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社團或者技能活動,促使學生對BIM技術課程產生興趣,加上道橋技術專業導向的影響,使學生道橋BIM建模產生求知欲。

2.設計思路和依據

結合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需求,需在道橋專業的基礎上完成BIM建模課程設計,同時將課程內容作為教學的基礎,圍繞道橋專業的主流信息化發展情況,利用Autodesk Revit軟件完成課程設計工作,側重于BIM建模軟件的應用與操作,教師也需要結合課程內容采取針對性任務驅動以及項目導向,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結合道橋工程案例引導學生掌握BIM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建模基礎技能。

3.課程目標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通過對BIM建模基礎工藝以及BIM基礎理論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可以熟悉軟件界面功能以及BIM技術基本術語,在操作中可自主完成建筑結構構件創建作業,對簡單的道橋結構進行BIM建模編輯工作,完成對建模內容的修改與渲染,掌握BIM建模后的紙質圖輸出與打印方法。為滿足當前建筑發展需求,學生在掌握道橋基礎工藝的同時,還應當具備完成BIM建模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1.時代的要求

在信息化時代發展背景下,道橋工程領域已經全面融入信息化技術,為了培養更多的道橋專業信息化技術人才,在實際教育中應當滿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展現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國許多院校已經開展了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以此推進課程教育,而在工程建筑類專業課程中,主要以建筑物基礎結構為主。此外,《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還融入了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將課程思政與信息化技術相互結合,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目前,道橋BIM建模工藝已經得到了廣泛運用,因其可提高道橋工程建造效率,減少工程施工成本,深受道橋工程企業的喜愛,與此同時,對于BIM建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在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具備工匠精神。

2.專業課程建設發展需要

在建筑工程專業中,BIM建模已經成為專業課中重要的基礎內容之一,在學習中會涉及不同的軟件,甚至需要不同軟件共同完成系統作業。許多院校開展了BIM建模相關專業活動,通過舉辦活動提高學生的BIM建模能力。除此之外,學生可以通過參加“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從而獲取BIM技能證書。為了幫助學生全方位掌握道橋工程專業技術知識,開展了課證融通模式,對教育改革的發展與建設提供良好幫助。但目前各大院校在開展《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改革時,學生難以對BIM建模技術的重要性加以了解。為此,教師需要通過課程內容創新融入思政元素,在增加教學特色的同時,還能夠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和愛國教育,使學生充分掌握《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

3.大國工匠精神體現

在信息化發展背景下,為了能夠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幫助學生掌握道橋信息化技術,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當結合道橋參數做好設計工作,結合BIM建模完成可視化管控工作。為了達到該教育目標,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需要將項目參與者、道橋建筑工程材料、機械設備以及工程規劃基礎信息輸入到建模軟件中,結合BIM技術完成對道橋各類設施模擬設計工作,完成道橋工程管線及能源消耗優化管理,構建完善的道橋工程方案。結合道橋參數設計、構件設計以及裝配施工設計要求,實現數字化管控,對道橋工程每一個基礎環節做好精準把控,避免出現因數據問題增加工程成本或者工程質量問題。除此之外,在教育中堅定愛國主義理念,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掌握道橋BIM建模技術,在日后工作中凸顯個人能力及工匠精神。

《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設計實踐研究

《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具有廣泛的實踐應用價值。在當今社會中,建筑信息模型(BIM)作為道橋建設領域的重要工具,對于提高工程的效率、質量、安全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單純地側重技術知識的傳授已經不再能滿足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重組教學內容,深挖思政元素

《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作為建筑工程專業中的核心課程之一,不僅涉及道橋工程基礎知識,還與BIM建模基礎理、基礎技術以及基礎構建等聯系密切。為此,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為了能夠融合思政教育,應結合道橋工程實踐情況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20241029104503002-96-b6c95.jpg

(1)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壯大的重要核心,可將其融入到《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例如,在道橋基礎結構分類過程中,可以將道橋工程的發展歷史融入課程,同時介紹我國著名的道橋建筑物,其中包含盧溝橋、港珠澳大橋、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結合現代化建筑工藝,融入BIM技術,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我國道橋工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社會責任意識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教師結合道橋基礎結構講述不同構件的重要性,可結合案例分析教學法,引入道橋工程施工期間所發生的安全風險事件,由學生進行談論。教師也可引入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使學生關注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要性,增強其關于建筑工程類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在未來參與建筑工程設計、管理、施工中具備責任感以及法律意識。

(3)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養成的職業道德,可彰顯個人的職業素養及職業品質。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設計研究的過程中,通過精準把控各項參數,創新BIM建模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完成模型構件的位置優化以及模型結構優化,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嚴謹細致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態度。

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在于追求卓越和創新。通過充分利用各種工具和技術,將BIM建模推向更高層次,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水平。在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重BIM建模的細節,從優化構件位置到精確建模結構,培養他們對設計規范的理解和模型質量的追求。同時,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動BIM建模的發展和應用。

2.融入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實踐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是確保課程落地的重要基礎,將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與道橋專業教育結合,真正幫助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得到提升。

(1)課前精心策劃

針對《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教師應當在課前精心策劃思政教學內容,結合課件將其進行綜合,并傳輸到多媒體視頻平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及搜索等方式,對BIM技術現代運用相關資料進行查詢與了解,加深學生對于BIM建模的印象,同時提高課程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BIM標記、標注與注釋》課程開展前,教師可提前布置預習內容,學生可以根據道橋工程設計圖紙,掌握圖紙中的注釋規范,使學生在課程中加深對道橋工程以及BIM建模技術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

(2)課中用心融合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有限的教學時間,采取分段式教學。導入階段控制在5分鐘左右,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布置預習任務,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相關案例,將其導入在課程內容當中。教學講授階段控制在40分鐘左右,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以及不同的章節,向學生傳授BIM技術軟件實踐操作,幫助學生掌握道橋BIM建模專業知識。在BIM建模實踐操作階段中,時間控制在60分鐘左右,結合教師課前所布置的預習任務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點,對某一道橋工程建模圖紙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掌握圖紙中的相關注釋內容,并進行道橋實訓BIM建模。針對學生在BIM建模中所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在一旁輔助,或者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學生的思想觀念及學習動態,適當引入思政元素,促使學生專業技能學習與思政教育素養得到綜合提升。教學總結階段控制在10分鐘左右,針對本節課程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生實踐操作情況,強調學生在本次學習中涉及的專業知識點以及思政教育點。

3.多種教學形式,寓教于樂

(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開展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教師可以采取線上+線下教育模式。通過構建課程資料庫,將本節課程所涉及的課件、視頻內容以及BIM實踐任務等資源上傳到課程中,學生可以在平臺下載課件以及資料進行學習。在“線上+線下”模式的作用下,學生能夠及時在線上與教師之間進行交互活動,在線下積極開展課外延伸活動,從而真正掌握道橋專業知識以及BIM建模技術。

(2)顯性與隱性教學相結合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道橋著名工程建設記錄內容上傳到平臺,學生可以在線觀看,了解我國近年來道橋工程領域取得的成就,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通過視頻內容也能促使學生體會到道橋建設人員的艱苦以及勇于挑戰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3)VR體驗式教學

在本次教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為了增強思政教育效果,教師可以采取VR體驗式教學模式,在課程中構建道橋工程模型,并為學生配置相應的VR設備,讓學生真正感受自己所創建的BIM道橋模型,對BIM道橋建模進行優化與改善。此外,在VR教學的模式下,學生對于《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的內容也會產生學習興趣,從而不斷提升BIM道橋建模能力。

《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思想教育實踐效果

1.課“政”互融,提升教學效果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教師通過融入思政元素,使教學得到深化改革與創新,同時緊扣課題大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結合職業素養以及專業能力大量挖掘思政元素,真正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更好地理解BIM技術相關理論及BIM建模,使學生進一步提高BIM建模能力。

2.融“思”于學,促成學業成果

在課程思想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對于《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內容以及專業技術的了解程度也會得到提高,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及就業起到良好促進作用。教師針對《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以及專業要求,可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果,組織學生參與道橋建筑信息模式職業技術等級考試,通過考試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或者可以組織學生參與BIM建模設計大賽等,為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使學生通過各項活動熟練掌握BIM建模技術,對于道橋工程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也會得到提升,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

結  語

在《道橋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中,可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課堂教育中,滿足當前教育時代需求,培養學生道橋工程專業素養。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深入結合思政教育元素,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了重組教學內容,深挖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多種教學形式,寓教于樂等設計模式,并對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效果進行了綜合分析,幫助學生在掌握BIM建模專業技術、道橋工程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及工匠精神,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良好幫助。

參考文獻:

[1]許秀娟,梁春閣.基于OBE理論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19(2):63-66.

[2]陳強,張雪萍,宋祥,等.建筑信息模型(BIM)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及實踐[J].黑龍江科學,2022,13(23):133-135.

[3]張賽威.“1+X”BIM證書與課程融合的研究——以《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為例[J].磚瓦,2021(5):199-200.

[4]劉香香.金課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 2021(9):127-128.

[5]唐俊銓,吳文竹,李文滿.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以醫療設備應用技術“醫用儀器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J].教師,2021(31):116-117.

[6]孫瑩瑩.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職《電子商務實務》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J].現代教育論壇,2021,4(9):122-123.

[7]趙迪,段薇薇,帖蘭,等.《BIM應用與項目管理》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標準研究[J].磚瓦,2022(5).

[8]郭立豐,楊云峰,石冠男,等.融入課程思政重構數學建模課程群的教學設計實踐與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2(7):177-179.

[9]陳鐵友.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高職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42(10):65-67.

(任圓圓: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