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陣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服務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實踐改革的重要舉措。將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創新創業課程,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引領性,也可幫助大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提升社會競爭力。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硬融入”、融合載體單一和師資聯動不協調三方面發展困境。基于對外部環境和發展困境的分析結果,建議從教學體系、數智賦能實踐育人體系、師資隊伍三個方面,逐步破解發展困境,培養具備愛國情操、職業操守、知行合一的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  創新創業教育  發展困境  破解路徑

課題:本文系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3年度課題“‘三教’改革視域下涉農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實踐”(編號:23GY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陣地,將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新時代,要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并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引領性,也可幫助大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提升社會競爭力。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1.國家層面:服務人才強國戰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作為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民族強盛復興的第一資源。而創新創業教育要以思政教育為引領,以專業教育為依托,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2.地方層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經濟活力的源泉,也是產業升級之道。“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是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近幾年,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陜西省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實施意見》強調,不斷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科技創業孵化鏈條,推進創新創業資源跨區域流動是推進經濟高質量必由之路。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在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廣東省實施創新創業領軍團隊(人才)支持計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構建高端新型產業體系。各省、市出臺一系列管理辦法(意見或指南)強調,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動力。

3.學校層面:創新“三教改革”實踐

關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及實踐探索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較有影響的是“清華模式”“上海交大模式”和“中南模式”,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載體,通過教育學習、實踐項目、科技創新平臺等多種方式提升創新創業的能力。比較典型的有:傅田根據“三螺旋”理論的作用機制,積極探索以理念融合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課程融合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專業融合為點的結構性融合、以項目合作融合為一體的社會化融合等多元模式;滕智源提出高校“兩融四合”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董慧提出通過四方合力協作,以“專創融合”為破冰點建設創新創業課程“螺旋式”合作平臺。基于“三教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實踐探索,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高職院校思創融合發展困境

1.“硬融入”

一是思政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但在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職業素養、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等價值理念上具有共通之處,這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內容基礎,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教材的知識點進行設定,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處于分離狀態,存在“硬融入”問題。二是“創新思維”“創業素養”“創業技能”“創業實戰”本身就是思政元素,而思政主線不明晰,導致“點線”分離。三是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內容未與時俱進,沒有緊抓新技術、新熱點、新業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創新思維和思辨性以及尋找和抓住創業機會的敏銳性。

2.融合載體單一

一是在國家大思政背景下,在線教育平臺課程均做到“課程思政”,但是創新創業課程的思政沒有系統研究和開發。二是平臺孵化資源支撐不足,無法直接滿足數字化直播、互動、大規模開放等教學要求。三是教學評價手段和方式單一,缺乏學生實踐部分的思政考核,很難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創業課程中的教學效果。

3.師資聯動不協調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是相互割裂的。一是思政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了解不夠。二是創新創業教育主要由就業指導中心或團委教師承擔,這部分教師掌握一定的創新創業知識,但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不夠透徹深入,也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不利于學生思想理念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的思創融合破解路徑

1.聚力構建“一中心、雙路徑、三階段、四方法”的教學體系,破解“硬融入”困境

從增強“雙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出發,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將“思政元素”融入“雙創”教育全過程,按照“一中心、雙路徑、三階段、四方法”的教學體系。“一中心”是指以培養學生的思政教育為中心,“雙路徑”是指以創新思維和創業實踐為主線,兩條主線交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三階段”是以“家國情懷”“職業素養”“知行合一”三大主題為核心,系統建設課程。“四方法”指思創課程的四種新型教學方法,即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案例教學法、協作探究法。

(1)優化思創融合課程新體系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修訂,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創新創業課程,建立“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業實踐”三階遞進課程,遵循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客觀認知規律以及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能力遞進,確保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

第一階段:理論教學環節,圍繞“家國情懷”思政主題,側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職場通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新中國歷史上曾經的幾次創業浪潮”等案例素材,引導學生面對困難、砥礪前行,樹立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將“創新創業”與“古代兵法”雙向嵌入,同時以傳統文化塑造創新產品模型,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第二階段:創新實踐教學環節,圍繞“職業素養”思政主題,側重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生活中小創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民生,用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實現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與突破;開展“學習工匠精神,爭做工匠型人才”主題教育,實施“大師、工匠”引領工程,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能工巧匠工作室,通過行業工匠榜樣引領、專業工匠精神特質提煉、物理環境工匠精神標語宣傳等加強校園工匠文化氛圍營造,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勞模精神和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

第三階段:創業模擬實踐環節,圍繞“知行合一”思政主題,以真實創辦企業為載體,按照“四層次、漸進式、項目化、全覆蓋”的建設思路,側重對學生創辦企業能力進行培養,同期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增強理想信念、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和力量。

20241029085527268-42-17d17.jpg

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素養、創業技能、創業實戰,提升“生涯規劃能力—職場通用能力—創業實踐能力—創辦企業能力”四項核心能力。

(2)創新思創融合教學新方法

任務驅動法——成立“雙創工作室”:在課程初期要求學生圍繞“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和“知行合一”三大主題組建6人的模擬團隊,成立“創新創業工作室”,課程中所有的教學模塊和實訓環節均以模擬公司的形式開展。

創設情境法——組建“創意孵化營”:學生被放置在各種情境和場景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創意工具、資料庫、合作平臺,通過團隊項目、討論和分享會等形式促進交流。以激發想象力、促進創意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跨學科思維。

案例教學法——建立“雙創資源云”:收集豐富的科研創新、產品文化傳承、品牌建設等思政案例資源,通過與學生、企業、創業者、孵化器等合作,學生通過豐富的案例資源學習和借鑒創新創業的經驗,了解到不同行業、領域和發展階段的創新創業案例,拓寬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協作探究法——成立“競賽訓練營”:依托院士工作室、“博士生+高職生”工作室等,開展科研創新訓練。以“雙創”競賽為主線,組建“創新實驗班+創業俱樂部+創客工作坊+創業特訓營”的“雙創”競賽訓練營,促進創業項目的迭代升級。

2.聚力構建數智賦能“三創六化”實踐育人體系,破解融合載體單一困境

堅持實踐導向,利用數字化教學云平臺,建成“思政雙創教學指揮中心”,將“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融合的孵化體系與教務管理系統、“云上眾創空間”互聯互通,滿足數字化直播、互動、大規模開放等教學要求,實現實踐課程多元考核多維評價。

(1)數字化“金種子培育”

將數字化“金種子培育”貫穿創新實驗班、創業俱樂部、創客工作坊、創業特訓營等“雙創”聯合體,形成思政引領的“科研引種、空間育種、競賽促種、平臺孵種”逐級遞進的實踐新生態。依托校外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校友創業聯盟,開發面向生產實際的數字素養創新類實踐課程。

(2)數字化“金種子空間”

以“備賽歐創業實踐虛擬平臺”為載體,利用技術復盤和迭代功能,協同“思創融合”導師團隊,構建“創業教育情境化、創業指導全程化、創業實踐項目化、創業平臺基地化、創業管理制度化、創業合作社會化”六化實踐體系。

(3)“三位一體”多元互融生態網

建立以學校為主導,構建政—行—企—校“互聯互通、共融共創”協同聚力機制。政府、企業、行業等相關組織機構共同參與“多元互融”孵化生態網。搭建眾創田園和創業實踐街“金字塔”式孵化平臺,通過優化投融資平臺,建立幫扶機制,積極推進“創新創業企業家社區、智慧農業企業孵化器、高端智慧農業產業技術中心”等品牌建設,建成了集研發、檢測、中試、轉化于一體的一站式國際化、專業化孵化器,集聚校內外“雙創”教育要素與資源。建成“知行相輔、科創互哺、多措并舉”全鏈條的“雙創”孵化運行模式,優化雙創教育高效率循環生態圈。

(4)“三階段五主體”思政評價體系

推行以“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為價值導向的智慧決策系統。創新“三階段五主體”思政評價體系,三階段為“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五主體為“平臺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小組評價+學生評價”。全面考查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形成過程和達成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以專業知識(雙創知識)為明線,思政教育為隱線,將育才與育人相統一。實現思政元素反哺教學,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有效達成思政育人功能,強化學生職業素養,增強職業認同感。

3.聚力打造“思專結合”的雙創導師隊伍,破解師資聯動不協調困境

圍繞提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健全雙創導師的培養制度,組建“思政教師+專職教師+專業教師+企業高管+天使投資人+創投機構+投融資管理人員”的導師隊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活動化思想引領、信息化課程教學、平臺化項目孵化、協同化組織保障提供人才支撐。

在活動化思想引領方面,可以采取教師黨支部、創業公司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結對等方式,將黨員理想信念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

在教師教學課程建設方面,建立教師輪訓制度,選送承擔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可采取“思政大講壇”“思政大練兵”“先鋒校友進校友”“優秀雙創故事分享”等方式,利用信息化途徑傳播優秀創新創業經驗。

在平臺化項目孵化方面,建立全程幫扶機制,組織企業技術專家、能工巧匠、風險投資人、創業成功者、優秀創業畢業生等對學生科技初創型中小企業從“思政引領—項目選擇”(符合國家社會發展要求)、“跟蹤幫扶—項目實施”(最新創業政策、集合創業資源)、“助力成長—項目落地”(保障措施、場地支持)提供全方位一體化項目孵化和指導工作。

在協同化組織保障方面,采取跨專業黨支部教師聯動等方式,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必要的組織保障支持。

結  語

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政融入是立德樹人的根本體現,二者融合可發揮思政教育的引領性,同時可增強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業素養,提升實踐能力。對此,涉農高職院校可從增強雙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出發,構建以培養學生的思政教育為中心,以創新思維和創業實踐為主線,以“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和“知行合一”三大主題為核心的教學體系。運用“思政雙創教學指揮中心”,力求融合載體互聯互通;健全雙創導師的培養制度,組建“思專結合”導師隊伍。從時代發展角度出發培養具備愛國情操、職業操守、知行合一的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要點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學習體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6):126-129.

[2]楊冬.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策變遷的軌跡、機制與省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90-104.

[3]申雙花.地方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現實矛盾與提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4):79-83.

[4]李悅群,李珂.人才強國戰略視域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內在邏輯、政策重心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9):6-12.

[5]汪懌.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格局、變局、布局[J].南京社會科學,2021(12):1-11.

[6]劉偉.基于人才強國戰略的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管理,2023(10):82-93.

[7]楊海峰,黃陳,王瑩,等.高職學生職業精神、職業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融合培養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46):144-146.

[8]李向紅,周麗琴,康冰心.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生態系統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2(14):97-102.

[9]李瑩瑩.創新創業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耦合發展與預測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

[10]傅田,趙柏森,許媚.“三螺旋”理論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機理、模式及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4):74-80.

[11]滕智源.高校“兩融四合”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J].社會科學家,2021(2):143-147.

[12]董慧.“專創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的重構與變革[J].職教論壇,2022,38(10):59-64.

[13]牛新新,熊剛.基于實驗實訓室載體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的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10):70-71.

[14]郗偉,淡海英,張俊勇.“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21(7):49-50.

(劉瑞明: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