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基層醫學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作者:姚志宏 馬慧玲 張 雷 龍 芳
發布時間:2024-10-24 16:05:1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正在朝著縱深方向推進,培養高素質基層醫學人才,是促進鄉村醫療健康事業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但目前基層醫學人才專業技能欠缺,與當下鄉村居民基本醫療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對促進鄉村醫療健康事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制約,因此必須在培養高水平基層醫學人才上下功夫。本文闡述了基層醫學人才培養成效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地方高校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的現狀、指出了地方高校基層醫學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優化對策,以期為地方高校基層醫學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 基層醫學人才 培養路徑
本文為2021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助力鄉村振興提升基層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1GY011);漢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院級教研與科研立項項目《漢中地區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學及傳播機制研究》(編號:HZYKYZRYB201907)。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注重培養高水平基層醫學人才。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基層醫學人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改善農民醫療保健條件的關鍵力量。本文將從鄉村振興背景入手,探討地方高校提升基層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以期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鄉村居民健康水平和推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醫學人才培養成效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
1.推動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
在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基層醫學人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程度如何,直接關系并影響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大力培養基層醫學人才,有助于更為持續、平穩地提供醫療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2.提供基本醫療保障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農村地區相對于城市,?醫療資源較為匱乏,包括專業醫療人才的短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以及醫療設備的不足。?為此,地方高校必須加強對基層醫學人才的培養,培養出一批能夠在基層工作的醫療衛生人才,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改善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狀況。同時,還應該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通過加強公共衛生知識普及、建立健康檔案等方式,增強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效銜接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3.促進健康扶貧
培養基層醫學人才能夠推進健康扶貧成果鞏固提升。基層醫學人才通過實踐調研,能夠對農村居民實際需求有更深的認知,再結合農村實際提供醫療服務,幫助群眾從因病致貧返貧的困境中走出來。
4.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做好基層醫學人才培養工作,對改善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推動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只有基層醫學人才專業技能強、實踐經驗豐富,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復雜、多元的醫療需求。
總之,在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進程中,基層醫學人才綜合素質水平如何,將直接關系并影響到農村醫療服務發展水平。政府、醫療機構和教育機構需要共同努力,加大基層醫學人才的培訓力度,提高醫學人才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鄉村醫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強基層醫學人才培養顯得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基層衛生人力資源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城市地區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通常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醫生和專業人才,而農村地區則普遍面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農村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人才隊伍的專業、職稱結構有待優化。
1.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不適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醫學知識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在期待治愈疾病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健康保養和疾病防控。這種觀念的轉變對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傳統的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當前時代對醫學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諸多不足、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從臨床疾病醫護模式上看,當前主要采取的是生物護理模式,該模式與患者及家屬心理需求存在較大的落差,也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糾紛問題,從中也能夠看出現有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
2.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
與國家標準相比,國內城鎮執業醫師及護士數量普遍不足,顯示出當前醫療體系中人力資源緊張的狀況。病床與醫生、護士比例不合理,表明醫療服務可能存在一定的瓶頸。而高級衛生人員的稀缺,則突顯出高層次衛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亟待加強。目前部分農村地區本科以上的衛生人才較少,學歷層次較低,說明部分農村地區醫療行業的水平還有待提升。
3.重視科研型人才,輕視教學型人才
現代醫療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造成醫院在選拔和培養人才時,普遍關注科研水平,但對醫療教學成果的關注度有限。重視科研型人才、忽略教學型人才,將造成人才綜合素質發展不均衡。合格的醫學人才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要素:第一是知識構建,第二是能力培養,第三是素質品質。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要把教學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醫學人才隊伍。
4.醫療資源分配失衡、人才缺失嚴重
醫療資源分配失衡、人才缺失,是我國鄉村醫療衛生產業在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缺乏對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吸引力,存在基層醫學人才不足的情況。在這一背景下,鄉村醫療衛生功能呈現出削弱的趨勢,造成醫療護理等工作人員的比例失衡。尤其中西部地區,人口分布相對分散,不利于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鄉村醫療人才缺失嚴重。
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基層醫學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困境
1.缺乏面向鄉村地區的醫學課程體系
目前,國內醫學人才培養主要劃分為下列三個不同的層次。一是頂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這些學校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和最充足的教學資源,競爭力很強。二是普通本科院校醫學專業,公立醫院是人才輸出的主要方向。三是大中專院校醫學護理,城鎮及鄉村醫療崗位是人才輸出的主要方向。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鄉村地區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頂尖醫學人才,這些高素質醫學人才將根據鄉村發展實際,為這些地區提供專業性、針對性的幫扶。但由于地方高等院校沒有開設專門面向鄉村的衛生體系課程,使學生很難系統全面地獲取鄉村醫療環境的信息,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入當地生活,從而影響了援助工作的效果。
2.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效果不佳
近年來,雖然我國醫療水平不斷發展,但部分地區醫患關系緊張和醫護人員人文情懷缺失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要求我們必須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做好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醫學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知識和技能,還必須提升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對于醫學職業道德和基層醫學人才醫術水平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偏重于專業技能的教學,忽視了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利于激發醫學生投身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熱情。基層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醫學教育、醫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目前雖然地方醫學院校逐漸重視起基層醫學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這主要是由于缺乏明確的衡量指標、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涵養不足以及人文教育時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等問題導致的。
3.部分地方高校師資力量和水平不足
部分設立在三四線城市的地方醫學院校缺乏優越的辦學條件,因此難以吸引優秀的教師人才。醫學碩士、博士畢業后通常會選擇前往一二線城市參加工作,造成了地方高校師資水平普遍較弱的現象,不利于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也對學校整體發展產生了制約。由于長期存在引進高質量人才困難等情況,導致地方高校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的情況,特別是有的緊缺專業,學科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同時,部分學校缺乏足夠的培訓資金,導致學校為教師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較少,教師自我能力提升的空間不足。長此以往,在對教師個人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同時,也不利于提升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另外,部分地方醫學院校的辦學定位以構建教學研究型地方高校為切入點,教師的工作重點在于做好教學活動,普遍忽略自我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科研能力,也是地方醫學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4.醫學理論與實踐教學不符
從人才培養上看,地方高校主要以向學生教授醫學理論知識為主,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部分地方高校由于醫學教學資源緊張,很難為醫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一些醫學技術的教授僅僅借助教師演示的方式來開展,不利于學生提升實踐能力水平,對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造成了制約性影響。
5.基層醫學人才實習管理不到位,臨床技能實踐能力有待提升
醫學生進入醫院實習后,脫離了學校的監管,沒有了學校相關制度的約束;部分實習單位沒有相關制度對實習生進行規范的管理。同時實習生在醫院要應對繁重的實習工作和實習科室的頻繁輪轉,部分實習生出現了惰性心理,工作熱情也隨之降低了。盡管臨床實習是醫學人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往往因為學校和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管理不夠嚴格和醫患糾紛的影響,導致醫學生參與臨床實踐的機會大大減少。部分教師對臨床教學工作缺乏引導,將實習生視為寫病歷的“工具”,剝奪了學生實操和鍛煉的機會。
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提升基層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路徑
1.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明確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與其他非醫學領域相比,醫學人才培養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學生天賦及能力方面。所以,在制定招生計劃時,地方高等醫學院校應持有謹慎態度,選拔愿意致力于從事醫學行業的高素質人才,為基層醫學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不應盲目擴張,導致生源質量下降,陷入教學資源不足的困境。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做好基層醫學人才培養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改革創新醫學教學理念,優化并整合各類課程,在此基礎上確定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必須加強對應用型醫學人才的培養,具體來講,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導醫學專業學生學好專業基礎知識,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加強實踐技能訓練,提高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三是地方高校應從自身發展的戰略出發,全力加強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將與鄉村醫療服務相關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中來。四是在課堂中向學生介紹目前基層醫療發展情況,提出改革完善基層醫療發展的對策和建議,提升學生對基層醫療工作的認識,促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到鄉村醫療服務工作中。
2.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基層醫學人才的整體素質
基層醫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對于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醫學人文精神、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地方醫學院校應把做好學生的人文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轉變固有的醫學教育模式,向學生做好人文思想意識的滲透,提升學生與患者溝通的水平和技巧。醫學院校應增強對學生德育的滲透,提升學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學校可以增設音樂鑒賞課等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多元化的藝術形式來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養。學校可以舉辦講座,邀請身邊的行業楷模作報告,通過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熱愛醫療行業、投身醫學事業。地方醫學院校要認真分析自身的實際情況,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比如召開以如何處理醫患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專題講座等,提高學生對醫護人員職責的清晰認識,使學生明白如何更高質量地與患者進行溝通,科學協調處理好醫患關系。通過上述活動,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
3.培育師資力量,建設高質量的醫學師資隊伍
地方高校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緊密相關。要增強醫學人才的綜合素質,必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地方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強優秀人才引進,包括提供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環境等。同時,針對學校在職教師,高校也應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注,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科研條件,留住優秀的人才。此外,地方院校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能力水平。一方面,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更多外出進修的機會,增強教師的理論及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定期聘請校外專家學者來校授課,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地方高校應積極優化整合現有的考評機制,將教師工資的績效考核與科研成果結合起來,引導教師加大對科研工作的關注。
4.增加實驗經費投入,構建多元化的醫學實踐平臺
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健全實驗經費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經費投入,構建實踐教學場所。實踐課程并非僅僅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學校在重視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實踐課程的關注,鼓勵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到日常實踐中。高校要加強醫學實踐平臺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環境,增強學生的醫學綜合素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對學生加強醫學實踐技能的訓練,參照不同醫學科室的實際要求組織開展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并進行嚴格的考核。二是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與醫學畢業考試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醫學技能。三是引入競賽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熱情。四是籌辦不同類型的醫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優化實踐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綜合創新能力。
5.堅守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和項目要求,提升基層醫學人才技能和實踐能力
地方高校應注重教學實踐,統籌協調好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臨床實踐計劃。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實踐學習和導師的指導,地方高校應建立學生和臨床導師制度,學生可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或日常工作,加深對醫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首先,導師要密切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心理情況,結合各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對一幫扶。其次,要多組織召開醫學分享交流活動,增進師生情感。此外,導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學習,鼓勵他們全面提升專業素養,為今后適應基層醫療服務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地方高校要加強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積極拓寬實習基地的建設渠道,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實踐學習環境。在實習前,學校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訓,確保每位學生都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和醫療技能,如撰寫醫療文書、研討分析病例等。同時,為了更好地了解教學工作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學校應建立教學督導和反饋機制,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使每位學生能從中受益。通過以上措施和持續不斷的改進,促進醫學生的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不斷提升,為發展壯大鄉村醫療衛生隊伍作出貢獻。
地方高校無論是在醫學專業教育,還是在醫學人才培養上,都應該關注鄉村基層醫療在發展中所處的復雜環境,并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學改革,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力做好基層醫學人才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儲節旺,劉秉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理論建設,2019(6):64-68.
[2]蒲實,孫文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建設政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8(11):90-93.
[3]郭玉輝,龔凌.補齊貧困地區醫療服務短板需建立扶貧人才支撐體系[J].農村工作通訊,2020(10):38.
[4]沈曙紅.面向鄉村助理全科醫生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機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56-60.
[5]肖文沖.鄉村振興戰略驅動下中醫古訓對高職醫學人才供給側改革的作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9,15(5):211-214.
[6]車江萍,高秀云,汪志軍.培訓+科技推廣+跟蹤服務模式培育優秀農村實用人才——以海南省文昌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典型案例[J].農業科學,2020,3(4):68-69.
[7]魏有煥.基于改進潛能模型的湘潭市農村醫療服務可達性測度研究[J].甘肅農業,2020(5):92-95.
[8]張楊.縣級綜合醫院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醫院,2019,19(4):508-510.
(姚志宏、馬慧玲、張雷: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龍芳:漢中市中心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