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科建設已成當下教育界不可逆轉的趨勢,在國家戰略層面不斷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文科及課程建設的改革升級,更加注重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的培養,從適應服務其他學科及市場需求轉向全面的育人價值支撐引領。當前,各高校在寫作課程建設中都進行了廣泛探索。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通過面向全校學生的《寫作與表達》DNA課程,構建“兩基一線三融合”新文科應用型課程體系,搭建多維度、強應用、重思政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緊扣“新文科”的精神內核——文化資源與育人價值,為新文科背景下的寫作課程建設開拓了豐富的增量空間,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新文科  通識寫作  創新模式  增量空間

課題:本文系2021年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短視頻在大學寫作課程中的創新開發與應用實踐》研究成果(編號:SGH21Y0392);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寫作課程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項目編號:SGH22Y1792)的階段性成果。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山東大學召開了新文科建設工作會,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的理念、原則、任務等方面的“共識”進行了闡釋。新文科建設不僅對高校文科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能力目標與課程建設指明了新方向。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學界對新文科的研究多是把教改與實踐、新技術與人文、世界視野與中國化相融合,呈現跨學科、交叉學科綜合的趨勢。高校通識寫作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高溝通表達、創新等能力的重任。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通識寫作課的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開設的寫作課程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應用型寫作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公文寫作能力;二是基礎寫作課程,與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培養大學生的基礎寫作能力;三是學術論文寫作課程,主要提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搜集文獻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這些寫作課程的設置對標新文科建設的標準,但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工具性傾向突出,過于強調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相對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道德以及文明素養的培養。其次,教學模式傳統老舊,部分高校通過范文閱讀訓練學生寫作,教學過程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很難實現對學生自主創新與溝通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師團隊聚合性不強,多數任課教師隸屬于公共教學部,導致教師在專業和身份上很難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寫作課程教師大都承擔了繁重的公共課授課任務,較少有時間對寫作課程進行精心設計。另外,學校給公共課教師提升與進修的機會、平臺較少,致使教師發展受限,多是各自為戰,團隊凝聚力不強,限制了寫作課程創新改革的進度。

本文以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的《寫作與表達》為例,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應用型高校通識寫作課程改革與創新。

應用型高校通識寫作課“兩基一線三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

西安歐亞學院是一所國際化應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培養重品格、會思考、愛生活、善溝通,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合格接班人。在強化專業培養的同時,也注重提高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秾懽髋c表達》作為全校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全力支撐著校級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

1.兩基:“理性寫作”與“公眾演講”是基本內容與基本能力

在課程內容上:2016年,通識教育學院寫作與表達課程組圍繞學生結構化思維與理性寫作能力,開發了全校必修課《結構化寫作》,這在全國高校寫作課程中尚屬首例。2019年,為了進一步落實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將該課程改革升級為《寫作與表達》,“理性寫作”和“公眾演講”作為課程的兩項基本內容與基本能力,以培養學生寫作背后的思維邏輯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高公眾表達能力為主,具體有寫作的主旨提煉、素材的整理與創新、框架結構的搭建、語言風格運用,以及高效演講的技巧與呈現等。課程采用案例實戰、翻轉課堂、情景模擬和實踐教學等方式,使學生能夠高效寫作和溝通,并能夠熟練進行公眾表達,提高自身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2.一線:在教學設計及課程實施中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主線

《寫作與表達》課程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相比傳統的“老三中心論”,趙炬明教授把“以學生為中心”總結為三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边@三句話分別從教學的目標、過程和結果三方面總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特征。

在教學設計中,采用建構主義理念+混合式教學的模式,有效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的閉環。例如,課前,學生在線上學習學校自主開發的慕課《妙筆生花的秘密——結構化思維與表達》,同時要完成課前任務,以建構對課程內容的基本認知;課中,組織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思考討論、辯論及分享,引導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建構與他人的協同關系;課后,通過多平臺呈現學生的寫作訓練和表達,使其在自我沉淀和能力輸出中建構自我價值。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依托線上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陳述性知識,在面授環節則側重于程序性知識的實踐,線上線下教學形成呼應,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采用“BOPPPS”教學法,將其貫穿課程導入、教學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課堂總結等全過程。課程導入環節通過故事思維和情境代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提高學習興趣;圍繞知識、能力和育人的三維課程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目標學習;課前,通過線上課程檢測、面談交流、問題反饋等形式,進行學情調研與分析,了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課程中則主要為實施環節,通過文獻閱讀、主題討論、項目寫作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在課程后測中通過作品輸出、隨堂練習、教師評價、同伴互評等形式了解目標達成度,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程總結中,通過知識歸納、感想感悟、討論分享等形式指導學生復習鞏固,使其能夠將知識與能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整個教學過程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始終。

3.三融合:將“思政+”“四維融合”大寫作平臺、“師生共育”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程組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上,不斷探索如何深入落實寫作主體的能力提升與終身發展,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在教學方法上跳出寫作課堂的時空局限,并構建了“師生共育”的發展目標。

(1)彌合寫作理念的通專沖突,探索“思政+”融合育人體系

第一,系統設計并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在課程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課程組以思政育人目標為基點,從設計、實施、研討、總結四個階段,重新審訂《寫作與表達》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考核方案;有針對性地收集相關案例與實踐素材,建設教學資源庫;積極組織課堂教學,隨堂跟蹤授課情況,并提出建議,完善各種教學文件資料;研討建設教學資源庫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注重線上線下教學反饋,撰寫教學改革論文并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教學改革經驗和成果,提供了不少于30個的課程思政改革案例或者微視頻成果。

第二,多元延伸課程思政育人內涵,在演講庫、辯論賽及課程論文大賽等非課程活動中融合思政育人模塊。如在本課程的公眾演講模塊,為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書面與口頭表達機會,每節課都設置了“課前8分鐘小講堂”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選主題進行演講。各班級小組每年課堂演講累計達900次,并與社區和各二級分院結合,開展系列化、主題化的寫作與表達類活動。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七屆校級課程論文大賽,覆蓋學生7000人,豐富多彩的非課程活動,將課程思政落實在育人目標中。具體的演講主題參考表1。

20241024104720677-21-4e6e7.jpg

(2)跳出寫作課堂的時空局限,構建“四維融合”大寫作平臺

通過統籌課程校內外資源,跳出寫作課堂的時空局限,構建了顯性隱性、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四維融合”大寫作平臺。

一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及寫作傳播平臺,促進寫作顯性與隱性的貫通融合。一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暢課信息化教學系統及超星爾雅課程示范教學包,形成了課堂實境與虛擬信息融合的育人平臺;另一方面還建立了專門的課程微信公眾平臺“Eurasia 寫作與表達”,通過月度主題系列征文活動等形式,促使師生養成寫作習慣,逐步形成校級寫作生態圈與寫作文化。二是穩步推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融合力度與效果。依托課程組自主建設智慧樹MOOC《妙筆生花的秘密——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打造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自2020年春夏學期,至今已完整運行8個學期,累計2.51萬人選課、互動26.86萬次。課前,通過任務書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習慣。課中,通過研討、匯報等形式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結構化思維意識。同時,還用其他自建平臺的資源作為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三是堅持校內外協同育人,實施“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政策,通過融合工作坊、校級論文大賽等形式,深化課程通識培養目標與專業分院課程體系的匹配度與達成度;同時,還與校外高校及行業專家建立長期聘用關系,以寫作論壇、講座等形式,深化教學理論與教研的融合。四是開展課內寫作教學與課外寫作面診活動,通過教師面診、同伴互評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寫作問題。

(3)促進教學、教研、教賽融合,實現“師生共育”融合發展目標

在新文科視野下,隨著后喻文化時代特點的逐漸凸顯,年輕一輩在體驗新技術、新文化、新觀念上,具有更強的接受力和適應力。若將新興事物作為研究對象,新時代大學生往往比教師具有更多的親身經歷和經驗素材;教師的優勢則更多體現在理論的深耕上,對課程理論具有更長期、扎實的系統化梳理和理解。師生在主體間性提升的過程中共同修正舊知識、生產新知識,用新概念、新理論回應新問題的廣度與深度,已成為評價寫作課程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寫作教學應當回歸真實的師生主體,在教學、教研及教賽三方面不斷深化“師生共育”的融合發展目標。

在教學中,無論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還是采用建構主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及“BOPPPS”教學法,都是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以引導的角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效果。在教研中,筆者統計了近三年(2020至2023年)所在分院教師的科研課題及論文數據:僅課程組教師就有相關教學教改類課題10項,發表論文不計。該課程在2021年獲陜西省一流混合式本科課程,2023年獲國家級一流混合式本科課程。

為了真正落實學生的寫作實踐,體現課程理性寫作的培養目標,截至目前,已連續舉辦七屆覆蓋全校學生的通識課程論文大賽,貫穿《寫作與表達》課程的整個過程。從論文選題、設計結構到寫作的具體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教師的細心指導。大賽為全校師生提供了一個深入研討和交流的平臺,在學校營造了活躍的、跨學科的寫作與表達學術文化氛圍。

在教賽中,統計近三年課程組教師團隊及個人在各省校級教學類的比賽獲獎情況可知,教師團隊或個人獲獎有12項,其他征文類獲獎不計。有近200名學生在上述校級通識論文大賽中獲獎,其中學生課程論文《書店革命——論獨立書店轉型之路》進入第二屆復旦大學組織的“卿云杯”全國通識課程論文大賽決賽,并獲得全國優勝獎。

以上教學、教研與教賽的師生成果,體現了寫作教學真實主體的回歸,既是課程培養環節中提升師生主體間性的新路徑,也是應用型通識寫作課程實現“師生共育”融合發展目標的新著力點。

新文科視野下應用型高校通識寫作課的技道之變與增量空間

新文科視野下的學科交叉融合,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以教師講授及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效果及師生共育共生,不斷探索、創新通識寫作課的育人元素與育人模式。教育理論和實踐普遍認為,高效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師生良好互動的基礎上。面對后喻文化加速奔馳的語境,當新生代大學生持有的新興經驗性知識快速膨脹時,教師的理論積淀能否與其發生積極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教師能否有效引導學生跳脫淺表的感性認知,借助理性思維和理論涵養,從新現象中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進而為產制增量性知識奠定可能。

為此,應用型高校不僅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創新學生培養模式中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機制,還要讓這種對話化為師生之間知識增長與能力提升的關鍵增量。

如徐新建先生所言,在人工智能時代,通識寫作課所包含的豐富深厚的人類文化成為最重要的文化創新思想、源頭活水,不斷激發受教育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新文科也能給生活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以警醒,人工智能正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思維乃至自我與世界的意義。或如美國學者福山提醒的,生物技術革命改變了現在與未來人類的心智,使人失去尊嚴和自由。人工智能開啟人類的新世界大門,而新文科則可能成為指引新世界方向的啟明星。

結  語

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的《寫作與表達》教學改革,嘗試突破畫地為牢的限制,通過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三個層次的全面設計與有效實踐,進行全校學科專業跨界和理論知識、技能的融通,激發新文科的內在創造力與育人價值,提供了一條新文科教學改革實踐之路。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要求寫作課程更加關注對人的理解、對主體性的喚醒,以及對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對原創作品的珍視。除卻認知和能力之外,寫作教學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師生的彼此對話與共同成長,在一個良性的寫作生態圈里,由內而外的寫作氛圍和寫作價值引領,可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無限增量空間。盡管西安歐亞學院的《寫作與表達》課程在上述教學改革及融合創新上做了諸多探索,但深究其新文科內涵建設,在專業學科整合、文理交叉、科技人文深度融合等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相關研究還需持續深化。

參考文獻:

[1]黃海燕,張永婷.文化反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新著力點[J].宜春學院學報,2023,45(1):118-121.

[2]徐新建.數智革命中的文科“死”與“生”[J].探索與爭鳴,2020(1):23-25.

[3]覃健,徐薇婷.新文科視野下應用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與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跨界·融合”改革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5):173-179.

[4]趙娜.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寫作教學探析[J].漢字文化,2022(18):37-39.

[5]高筱卉.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教學設計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1.

(彭博、郭海玲、張小虎、相金妮:西安歐亞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