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作者:?張端鴻
發布時間:2024-10-24 19:40:17 來源:中國教育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戰略任務。在人才規模上,我國目前技能人才總量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約為30%,但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依然存在。要實現“制造強國”“科技自立自強”等國家戰略目標,必須通過職業教育與高技能人才培養來推動制造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國家長遠發展提供關鍵人才支撐。
人才是興國之本、富國之基、發展之源,技能人才是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我國制造業正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方向轉型升級,要完成這一升級,迫切需要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來掌握并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現代化。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作為高技術生產的中堅力量,能夠推動關鍵技術突破,支撐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制造業的競爭力在于精細化生產和技術創新,而這正是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所擅長的。
為應對當前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推進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高技能人才,因此應不斷優化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改善職業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學質量。職業院校課程設計要與時俱進,結合企業需求設置專業方向,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行業要求。
產教融合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應持續發力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和技能競賽,企業能夠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確保培養的人才符合現代制造業的實際需求。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應當與產業發展密切結合,推動產學研一體化。企業、學校和研究機構應加強合作,形成創新共同體,確保技術的快速轉化和技能的提升;同時,定期舉辦技能競賽和技術交流活動,有助于激發高技能人才的創新潛力,促進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在加快邁向制造強國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對于提升產品質量、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至關重要。工匠精神代表著在工作中追求極致、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的態度和精神。大國工匠的培養造就需要工匠精神支撐和引領。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培養全過程,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更多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要不斷完善工匠培養、選樹、使用、評價、激勵等體制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工匠、學習工匠的良好氛圍。
各級政府要持續推動全社會尊重技能型勞動者,轉變社會上一些人對技能型人才的傳統認知,牢固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社會風尚,通過宣傳和表彰大國工匠、能工巧匠,讓全社會對技能勞動者愈發尊重。政府和企業應通過頒發獎勵、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高技能人才隊伍。各級政府還應制定適當的激勵政策對高技能人才進行長期激勵,完善以技能價值為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勵高技能人才獲得與其創造的經濟效益相符的報酬,確保高技能人才在經濟上獲得與其貢獻相匹配的回報。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職業院校、企業和政府需要協同推進,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體系,多措并舉激發技能型人才的創新活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