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工職院開辟海外辦學模式 推進中國職教走進非洲
發布時間:2024-10-23 09:40:37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9月6日,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永亮作為中國職業院校的唯一代表,在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的“中國—非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和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對話會”上發言,分享中非職業教育交流合作成功案例。近年來,該院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業教育聯系中心,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非洲21個國家開展交流合作,探索合作路徑、傳遞合作善意、彰顯中國職教品牌。
時任馬拉維共和國總統穆薩里卡閣下(左二)率政府代表團訪問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教隨產出,實施海外辦學模式。作為教育部首批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單位,該院攜手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和國內7所兄弟院校,參與建成了我國在海外獨立舉辦的第一所高職院校——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中贊職院以中國有色礦業集團(“走出去”優質企業)和學院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優勢專業)為支撐,實現校企“雙優”驅動,培養當地技能人才。企業提供辦學基礎設施,學院負責開發教學標準和資源,校企優勢互補,共同開展教學和企業員工培訓。中贊職院成立以來,為當地2900余名青年提供了學歷教育和企業崗位技能培訓,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了97%以上,接受技能培訓后的企業員工的平均工資得到了30%到50%的提升。
2022年,在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該院聯合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埃塞俄比亞設立首所中文工坊,并選派教師赴埃塞俄比亞為企業員工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培訓。中文工坊每年為當地300余名青年開展中文和崗位技能培訓,提升青年的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同年,該院與尼日利亞埃多州、尼日利亞永星鋼鐵有限公司,在埃多州理工大學聯合設立秦工苑“職教出海”項目,圍繞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企業員工培訓、留學生訂單培養等項目。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參與建成埃塞俄比亞首所中文工坊
一國一策,傳播中國職教成果。該院發揮專業優勢和特色,積極向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贊比亞等國家的院校分享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和方案。2019年,該院為贊比亞開發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標準納入了該國國民教育體系,填補了贊比亞制造類技能人才培養的空白。目前,已有1.1萬余名青年學生參與該專業的學習。2021年,尼日利亞阿德耶米教育學院、埃塞俄比亞溫蓋特理工學院等7所院校與該院簽署協議,引進焊接技術等16個專業標準和166門課程標準。三年來,雙方緊密合作,根據當地產業需求和企業崗位標準,已完成9個專業標準的本土化改造,并啟動尼日利亞國家專業認證工作,推動標準納入尼日利亞國民教育體系。其中,經尼日利亞國家技術教育委員會評估,阿德耶米教育學院等3所學校引進的軟件技術等6個專業,已啟動600余名專科學員的招生和教學工作。
為配合合作院校教學,該院開發了《生產與運作管理》等17本雙語活頁式教材,并建成《先進制造技術》等15門雙語核心課程。同時,為推進學院標準在非洲的落地實施,切實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效,學院為南非、加納、埃及等19個非洲國家的1327名政府教育官員、院校管理者和專業教師舉辦了21場職教能力培訓,分享了中國在職教領導力、課程開發、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經驗,助力非洲職教發展,促進交流互鑒。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赴贊比亞為謙比希銅冶煉有限公司培訓當地員工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尼日利亞埃多州政府、永星鋼鐵公司共同建設尼日利亞秦工苑
文化搭橋,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在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該院為尼日利亞、加納等5個非洲國家的679名青年學生和教師舉辦三期“漢語橋”中文+職業技能夏令營活動。活動采用中非青年手拉手的形式,共同學習語言與文化,并開設制造技術、商務禮儀、服裝設計等技能課程。該活動為非洲學生提供學習漢語、提升專業技能、培養工匠精神和社會能力的機會,同時幫助教師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教育教學能力,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機制。此外,該院通過“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為非洲國家培養了一批留學生,不僅促進了職業技能的傳播,還深化了中非文化的交流與相互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