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川南某社區,6名9至10歲的兒童為了獲取珍稀的“煙卡”,盜竊價值高達6萬余元的高檔香煙。得手后,他們卻將那些高檔香煙丟棄,只保留了“煙卡”;

9月1日,黑龍江省雞西市。為防孩子因“煙卡”實施偷搶,誤入歧途,家長火燒孩子成堆“煙卡”。

近段時間以來,一種名為“煙卡”的游戲在中小學生間悄然流行,這種最初由廢棄煙盒制作而成的長方形卡片正在成為左右孩子行為的“利器”。為了得到稀有“煙卡”,有孩子公然實施偷搶,更有家長因防微杜漸,行過激之舉,從而引發家庭教育爭議。小小“煙卡”所引發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警惕和思考。

風靡的“煙卡”對孩子的影響可能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諸多跡象表明,“煙卡”已然成為流行于孩子之間,具有社交屬性的工具,甚至形成了“煙卡圈”。從單純地被掌風擊中翻面就算贏的游戲,再到通過各種手段收集大牌“煙卡”,用以在孩子之間掌握更多的所謂的社交“話語權”,“煙卡”的多寡和稀有程度牢牢拿捏了孩子們的心態和情緒。

我們不能將“煙卡”簡單地歸結為孩子們的游戲,其危害已不容小覷。“煙卡”本身印刷的各種煙草廣告和標識,使孩子在進行“煙卡”交換、游戲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接觸吸煙的信息和文化,從而引發其好奇心理并進行模仿。雖然孩子們不抽煙,但已經有孩子能通過氣味辨別“煙卡”真假,他們對香煙的“檔次”和價格更是如數家珍。

此外,不少線上、線下商家為了迎合孩子的需求而售賣“煙卡”,為“煙卡”的流行推波助瀾。青少年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為了搜集“煙卡”,孩子們講檔次、搞攀比,不惜借錢、賒賬購買,甚至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種種做法不僅扭曲了青少年的是非觀念,更嚴重危害其身心發育和成長。

“煙卡”的風靡也反映了孩子們對社交、游戲、釋放壓力的渴望。如果這樣的心理和情緒不能被很好地滿足,“煙卡”之風雖然短時間內在多部門的齊抓共管之下能剎住,但保不齊在將來某一時間不會以另一種方式冒出頭來,畢竟,“蘿卜刀”“鼻吸能量棒”的殷鑒不遠。

要真正杜絕“煙卡”之害,防止類似情況持續侵擾孩子和校園,家長的陪伴、學校的引導、社會的參與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家校社共治的氛圍,真正關注孩子們心理層面的真實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積極尋找解法,才能讓孩子們對“煙卡”之流戒除心癮,由“不準玩”變成“不想玩”。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