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11月手足口病進入秋季發病高峰期。作為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該疾病好發于 5 歲及以下兒童,而重癥多集中在3歲及以下兒童。手足口病多發期、頻發期,廣大家長如何護航寶寶健康成長?日前,記者聯系采訪了陜西省疾控中心病毒所專家。專家提醒:手足口病發病急、傳播快,孩子一旦中招,常出現發燒、手足臀起疹、嘴里長皰疹等癥狀。因手足口病前期癥狀與感冒相似,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甄別病癥表現,切勿盲目用藥。

前期癥狀與感冒相似容易誤判

孩子突然發熱無力、食欲不佳、咽喉痛,是不是降溫感冒了?等等,不要這么快下結論。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手足口病患者雖然通常以發熱、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咽痛起病,但1-2天后,會出現口腔潰瘍,手掌、腳掌以及臀部出現紅色皮疹。部分患者可僅出現皮疹,而無發熱,病癥表現存在個體差異。少數患者會發展為重癥病例,出現腦炎、肺水腫、心肺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往往就是在病癥遞進的空窗期,部分粗心的家長容易對疾病進行誤判。

那么當孩子出現可疑癥狀怎么辦?專家支招,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患者發病前就具有傳染性,隱性感染比例較大,通常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較強。疾病流行期,建議家長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步密切觀察。其間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這意味著,如果直接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觸被污染的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就有極大可能被感染。此外,還能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如咳嗽、打噴嚏等,換句話說,“吹你吹過的晚風”就有飛沫傳播風險,也存在“中招”可能。當然,家長們也不用過于擔心。多數患兒通常病情癥狀較輕,呈自限性,一般預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復。

接種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想要降低孩子感染風險,居家日常預防工作必不可少。專家表示,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對手足口病的預防很重要。個人衛生方面重點注意手衛生,尤其在觸摸口鼻前、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如廁后、接觸皰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換尿布或處理被糞便污染的物品后,應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注意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絹或紙巾遮住口鼻,隨后將紙巾包裹好丟入有蓋的垃圾桶。家屬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嘔吐物、糞便等時一定要用一次性毛巾或紙巾,并及時消毒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體表面或環境。其間要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如親吻、擁抱等。感染者要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此外,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預防EV71相關手足口病,但不能預防其他腸道病毒血清型(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EV71是導致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接種疫苗能減少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發生。鼓勵重點人群在12 月齡前完成接種。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