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隨著新學期開學,“買校服”再度成為珠海不少家長群里熱議的話題。書店、文具店、網店,甚至路邊攤,到處都能買到學生校服,校服品牌五花八門,價格、質量也不盡相同。有的家長在市場上所謂的“校服銷售點”購買,卻買到了衣料質量明顯較差的校服。

校服不僅是學生身份的象征,還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校的整體形象。如今,校服生產和銷售不再“指定”,市場已經逐漸走向開放。然而,市場上校服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也隨之產生,給監管帶來不小的挑戰。傳統的監管方式已經難以適應市場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改變思路,比如引入科技手段,為校服監管賦能。

首先要明確的是,校服監管不能僅停留在“指導購買”的層面。誠然,加強對合格校服購買的指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長買到“問題校服”的風險。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監管校服生產廠家的質量監管體系入手,而科技手段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工具。

以此前一些地方試點實施的校服監管碼為例,這是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的指導下,專門用于校服品質監管的特殊二維碼。通過為每一件校服賦予唯一的身份標識,實現了對校服生產、流通、使用等全過程的監管。這種監管方式不僅高效、精準,而且易于操作。家長只需掃描校服上的監管碼,就可以輕松了解校服的來源、質量等信息,從而確保校服的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校服監管碼還可以為監管部門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持,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升監管效能。

關于科技賦能校服監管這一點,教育部在對政協相關提案的復函中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建立校服信息管理服務長效機制。這為校服質量監管融入更多科技力量提供了思路和現實支持。然而,政策的制定只是第一步,關鍵在于落實。地方有關部門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加大校服監管碼等科技監管手段的推廣力度,讓更多的學校和家長受益。

當然,科技手段的運用并不是萬能的。要想真正發揮科技在校服監管中的作用,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配套制度。比如,要建立校服生產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對違規企業進行嚴厲處罰,甚至將其列入“黑名單”,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此外,還需要加強對家長的宣傳和教育,避免家長一不小心掉入“問題校服”的陷阱。

簡而言之,校服監管不妨善用科技力量。科技賦能校服行業監管,是一次監管方式的革新,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級。讓我們以科技為翼,以制度為基,共同守護孩子們的校服安全。相信隨著科技加持的深化與政策不斷優化的雙重驅動,校服管理將邁向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