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蒼茫的珠江口水域,有著全球最為密集的立體交通網絡。2024年6月30日,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順利通車,給珠江口這個“A”字形黃金內灣加上了關鍵的一橫,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新的發展活力。

20241022091904603-19-df2f2.jpg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長安大學多名學者和校友深度參與工程建設,為打造大灣區百年門戶工程貢獻智慧,書寫服務交通強國建設的新篇章。

攻堅克難:創新智慧賦能超級工程建設

深中通道的建設刷新了多項世界之最,每一項世界級難題的攻克,都蘊含著建設者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不分晝夜的執著堅守。

2017年,為確保項目順利開展,交通運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成立深中通道項目技術專家組,長安大學多名教授、校友參與其中,針對工程建設的關鍵技術難點和重大技術方案提供技術咨詢,為工程高質量建設保駕護航。

長安大學五個科研團隊承擔了深中通道科技攻關項目。沙愛民教授團隊承擔“面向大交通量與重載特點的高性能海底沉管隧道路面材料與結構設計研究”“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路面施工質量控制技術”項目,提出了海底沉管隧道路面結構、材料設計方法及施工關鍵控制參數和評價指標等,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無縫伸縮縫材料,有力支撐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瀝青路面建設。賀拴海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臨時錨拉系統承載能力試驗”項目,通過開展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臨時錨拉系統的軸向抗拉承載性能試驗、橫向偏位試驗等,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最終對接提供試驗依據。李加武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工程伶仃洋大橋抗風性能研究”項目,提出的新型氣動控制技術,保證了該超大跨度懸索橋的設計方案具有充足的抗風安全性能儲備。鄭晅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隧道洞口遮光機理和遮光設置標準研究”項目,負責隧道照明設計、隧道通風設計以及隧道電氣設備控制等研究工作,提出了減光建筑設計參數和優化建議。王元慶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項目跨海集群工程造價管理及配套技術(施工定額)研究”項目,通過系統研究提出跨海集群工程計價標準、造價管控方法及行業管理政策建議,形成跨海集群工程造價控制一體化集成理論與實踐。

深中通道的建設還匯聚了許多長安大學校友的創新智慧。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國平剛完成港珠澳大橋的深化研究和初步設計工作,就作為深中通道勘查設計總負責人,主持開展項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設計、方案制定、建設難點和關鍵技術攻關等工作。經過研討、論證、比選,團隊最終采用“東隧西橋”的整體設計方案,并確定了橋、島、隧、水下互通等各環節的建設標準和建設方案。面對超寬、變寬、深埋、回淤量大等技術難題,團隊在國內首次提出采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設計研發了推出式最終接頭,并通過設計、施工、科研、裝備四位一體產學研聯合攻關,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的關鍵技術難題。

建設方案的選定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反復的論證和協調。這個過程很漫長,也很磨人。徐國平笑言:“這也是我從業這么多年來,老得最快的一個項目。做港珠澳大橋的時候帶了100多人做初步設計投標,我的眼睛花了;做深中項目,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原來濃密的頭發就沒了。當然了,每一項工程的建設,都需要有人付出。既然有幸參與了這樣的重大工程,該沖在前面就要沖在前面,義無反顧。”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金文良作為科技創新團隊核心骨干,參與策劃和組織實施了深中通道建設方案的論證比選和智能建造體系的構建。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形式方案提出后,金文良和同事曾到國外調研學習。“到了現場,不讓我們靠近,也不讓拍照。我們不遠萬里、滿懷希望去,結果什么都沒學到。”那次經歷讓金文良認識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討不來的。回來之后,他們立刻組織國內的頂尖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設計單位開展聯合科技攻關,成功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國內全產業鏈空白。

深中大橋(原伶仃洋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未來運營將長期面臨高溫、潮濕、極端天氣、高負荷重載交通等挑戰,要求橋面鋪裝具有良好的抗高溫、抗疲勞及抗水損壞性能。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東來把實驗室搬到了項目施工現場,帶領團隊歷時三年多時間,完成了近2000次室內實驗,最終研制出的環氧樹脂黏結層材料,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橋梁施工技術規范要求,實現了這一材料的完全國產化。為滿足熱拌環氧瀝青鋪裝對施工技術和精細化控制的要求,建設團隊自主研發了環氧富鋅漆智能噴涂系統、環氧樹脂智能涂刷系統和環氧樹脂自動稱量投放系統,施工質量、效率大大提高。

安全管理:耐心細心確保項目安全高效

深中通道的建設得到廣泛關注,不僅在于其超大的體量和超高的建設難度,還因其承載著人們對于安全高效出行的深深期待。通車后,深中通道將面臨日均十萬輛以上的車流量壓力,且貨車占比高,加上水下互通有多處分合流,路況復雜,給項目的營運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

針對項目的營運安全需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馬二順帶領團隊設計研發了智能軟件控制平臺,包含平臺門戶網站、數字孿生系統、設備集控平臺、最終應急管控平臺,利用信息技術的加持,實現交通的智慧管控、設備的智慧運維、出行的智慧服務和應急的智慧響應。“我們在項目全線安裝了攝像槍、毫米波雷達、情報板、測溫裝置等設備,對車輛行駛狀態、行駛軌跡、車流量以及安全風險進行全息感知和精準預測;在隧道里布置了14臺裝有攝像槍和喇叭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在發生火災或事故時,機器人能迅速到達現場,指導司乘人員逃生和滅火,從而降低發現處置不及時釀成重大事故的風險。”馬二順說。

深中通道項目所在的珠江口水域,通航密度大、船舶種類多、通航環境復雜,建設期間通航安全挑戰前所未有。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安全管理部副主管姜凡負責通航安全保障和安全風險管控等工作。項目施工之前,團隊對施工期間的安全風險進行了總體和專項評估,制定了詳盡的應對方案和措施;針對大橋主塔、沉管隧道等構筑物作業研發了一系列智能設備幫助降低風險,嚴格將風險的動態辨識和應對措施等落地落細。7年間,姜凡參與了管節浮運沉放安裝、箱梁運輸吊裝等專項安全保障工作700余次,僅2022年一年就達286次,以細心和堅守確保了整個建設過程的安全順利。

20241022091904640-1-6446f.jpg

基因傳承:師生校友攜手奮戰交通一線

建校七十余年來,長安大學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國土資源、城鄉建設專業優勢,為國家建設和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持。在許多重大工程的建設中,既有長大教師團隊的深度參與,也有長大校友通力協作、接續奮斗,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他們不光是感情深厚的師生、校友,更是并肩戰斗的伙伴。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計劃合約部副部長劉巍然,主要負責項目建設相關的計劃、合約、造價、招標等事宜。在他之前,在這個崗位上奮戰了近7年的莫均也是長安大學校友。“深中通道的設計建設歷經了十幾年的時間,這是千萬建設者艱苦奮戰的結果,也凝結著許多長大老師校友的創新智慧,我能夠作為一分子參與其中,感覺很光榮。”

李加武教授團隊承擔了深中通道深中大橋的抗風性能研究,宋佳玲作為在讀博士生參與了科技攻關。她跟著導師,整天泡在學校的風洞實驗室里,白天做實驗,晚上查資料看論文,分析之前采集的數據……這樣的日子她不記得持續了多久,最終,團隊提出的新型氣動控制技術方案被采用,這讓宋佳玲很有成就感。博士畢業后,她選擇來到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堅守在施工一線:“工地環境雖艱苦,但那里承載著工程人夢想成真的美好期望。”

20241022091904571-99-d50a0.jpg

也有許多年輕學子在前輩的感召與影響下,選擇了奉獻祖國交通建設一線。周憶君2020年畢業后,來到廣東省交通系統工作。在校期間,對她影響比較大的正是參建重大工程的優秀校友。“2018年11月,學校邀請了蘇權科、呂忠達、邵新鵬三位中國跨海大橋的總工程師回到母校,與師生分享奮斗故事。我當年剛上大三,聽了非常激動,但總感覺這樣的重大工程離我很遙遠。如今才兩三年的時間,我就能夠參與深中通道的建設,特別感謝母校對我的培養,相信她也將成為我職業發展最強有力的后盾。”

(馮秋香、李可:長安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