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教”為抓手提質增效,爭做人民滿意的教育者
作者:蘇 蕊
發布時間:2024-10-22 09:10:1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對“教師”“教材”與“教法”的探討。這三個要素中,教師是教材的構思者和撰寫者,是教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是“三教”因素中最為能動、最為主動、最為靈動的因素,是服務國家中長期發展目標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因素,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推動價值。新時代新征程,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新使命、新責任,成為“國際風云的洞察者”“時代新人的鍛造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青年成長的引路人”,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國際風云的洞察者
國際關系風云詭譎,國際輿論場域的較量從未停歇。教育者的學術素養使他們能敏銳地洞察到國際舞臺上不同陣營之間無形的競爭與抗衡,以及發生在國際輿論場域隱形的權力較量。職業素養使得教師會本能地把個人角色轉換為青年學子學業成長、身心成長道路上的庇護者,潤物無聲地將個人觀察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動態統一,在對國際局勢的觀察、研判和分析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安全、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力推學生為國家發聲、為民族代言,主動維護國家形象、捍衛國家利益。
時代新人的鍛造者
隨著國際競爭愈演愈烈,教育、科技、人才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國家軟實力的持續提升提供驅動力。教育者應重新審視人才培養方案對人才培養規格的逐項對標、強化課程矩陣對人才培養規格的網格化支撐,推進教材教法的有效實施,實現思政內容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加大力度深入開展教學內涵建設,想方設法地提升教學能力,剔除培養過程中的流弊;鼓勵教學創新,努力鍛造一批具有國際對話話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助推新一代青年以飽滿的熱情步入國際輿論場域,與不同文化展開對話與溝通,努力營造有利于國家發展、有利于民族復興的國際話語氛圍。
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國際關系猶如人際關系,偏見、誤解、刻板化認知在所難免,要解決或規避這些問題,溝通和理解是關鍵。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起講述中國故事以及培養一批能夠講述中國故事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做好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培養者;要從中國典籍、中國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自信自立、守正創新中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激勵廣大學生弘揚黨的優良傳統、賡續黨的紅色血脈、亮明精神底色;要充分利用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中國為什么能、中國為什么行的感人故事,在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過程中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推動者、國家發展的參與者,為國家創新發展鋪路搭橋,貢獻小我力量。
青年成長的引路人
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上,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化對青年學子的思想理論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要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守好學生的思想陣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實踐,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引導青年學習革命先烈、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等先進典型,成長為社會主義新風尚的領航者。
身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應認真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論述,“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三教”改革中實現人才培養的提質增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爭做“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教育者。
(蘇蕊: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