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似水,輾轉如歌。盡管已經踏上講臺三年了,曾經的懵懂和滯澀也已悄然褪去,但我時常還是會困惑:怎樣才能讓自己在教育教學這條路上走得更快、更遠呢?直到近日,我在閱讀著名教師柳袁照的《真教育: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時找到了答案,發現了一條接地氣、有底氣的專業成長之路。在這本書中,柳袁照提出了“日常”“細節”“絕活”等做教師的關鍵詞。仔細一想,這不正是青年教師成長的有效路徑嗎?

首先,注重“日常”培根,夯實基本功。陶行知先生主張:“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柳老師對此十分推崇,他認為,教育不能成為擺設、表演,自然才是最好的狀態。這其實是告訴我們,不要將比賽、競賽、表演性質的課作為自己唯一學習的榜樣。這些課是需要學習,但更應注重上好每一堂日常的課。從認真備課開始,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反思課堂得失,及時批改并反饋作業,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輔導,讓每一個環節都扎實并且高效地完成。

唯有如此,青年教師的教材解讀、時間把控、語言表達、教學組織、信息技術運用等基本能力,才能在反復的錘煉中得以夯實。最后,當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能自然流暢地呈現,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時,教師便基本站穩了講臺。

其次,打磨“細節”鑄魂,追求高標準。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青年教師站穩講臺還不夠,更需要站好講臺。而站好講臺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狠抓“細節”。正如柳老師所希望的“做每一件事都要力求完美”,這種“完美”,既表現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又體現在教師平常的著裝,上課時展現的姿態、表情、語言等方面。

青年教師在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時,所走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如果一開始不在“小事”上嚴于律己,那么等到習慣養成后再想扭轉“乾坤”,只會“捉襟見肘”,收效緩慢。而且,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我們須明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方能站好講臺。

最后,練就“絕活”塑己,彰顯真本領。柳老師將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的個性、特長或是愛好稱為“絕活”。他結合自身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有“絕活”的人是有趣味的人,有趣味的人才會受到學生的喜歡和崇拜。試問,哪一個教師不希望贏得學生的敬重和喜愛呢?所以,教師的確需有一技傍身。

只不過,教師必須具備的“絕活”不僅指這些,還指優秀的教育教學能力。走近學生,可以游刃有余地教導;走進課堂,能以生為本開展教學;走入課本,可以準確地把握文本內涵……這些,才是教師永不過時的真本領。作為青年教師,我們一定要加強學習,盡全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有機會站在更高、更廣的講臺上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東木鎮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