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讓青少年動起來
作者:李一陵
發布時間:2024-10-18 21:41:24 來源:光明網
隨著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不斷出臺政策措施,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落實“五育”并舉。但媒體記者了解到,各地中小學生在開展體育運動時依舊存在阻礙,有些受限于硬件設備,有些則囿于固有觀念和不健全的機制。
學校體育活動受限制有多方面的原因。從師資、場地、設施的軟硬件條件限制,到“重智輕體”的慣性辦學思維,再到缺乏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的制度保障等,不一而足。結果就是,很多學校中小學生的體育課經常被占用,甚至在課間十分鐘學生都不能出教室,很多孩子的社交活動只能在廁所開展。“廁所社交”現象充分說明了在一些學校,學生生活空間逼仄。從統計數據來看,“小胖墩”“小眼鏡”現象普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到優良的比例為55.1%。盡管這一數據比2021年提高1.3個百分點,但也意味著還有接近一半的中小學生體質只是及格,甚至不及格。
不久前,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要讓孩子動起來、跑起來、活動起來,特別是讓孩子多見陽光,在陽光下多奔跑、多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這一要求無疑體現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美好期待。事實上,體育運動不僅能減少健康風險、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還能夠提高專注力、提升學習效率、塑造堅韌性格,具有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特功能。可以說,體育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具有紐帶和基礎作用,體育運動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
從現實來看,從政策文件的出臺、健康第一理念的強化,到學校層面的落實落地,讓青少年在校園內動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存在顯著差距。考慮到軟硬件條件是影響體育課開齊開足的現實因素,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配齊體育教師,仍需要持續努力。在人口增長放緩,學齡人口減少的背景下,優化教師學科結構或許為各地配齊體育教師、提升教師專業性帶來了契機。
客觀條件之外,體育課能否開齊開足上好,課間十分鐘學生能否走出教室自由運動,更取決于學校管理者的育人理念,取決于他們是否能真正認識到體育的價值,愿意從呵護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去推動教育變革。在這方面,全國各地已經普遍推進了體育中考,隨著體育在中考中權重不斷提高,有力扭轉了體育課不受重視的情況,帶動了全社會對學生體育鍛煉的關注,對于引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具有積極意義。
但不能否認的是,這種重視仍然帶著應試導向,即學校、家長、學生對某個體育項目的重視是因為中考要考,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熱愛。很多家長會在中考前給孩子報班補“體育”來應付考試。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損害,也無益于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因此,進一步改進評價體系,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注重考核平時成績和掌握健康知識,仍然是改革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