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秦明的“委屈”何在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發布時間:2024-10-18 12:40:02 來源:光明網
日前,《法醫秦明》系列電視劇的人物原型、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鑒定管理處警務技術四級主任、法醫秦明來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文化講堂,成為復旦學生們追捧的“偶像”。“不講學術,只想讓大家了解法醫這個行業、尊重這個行業。其實,我們這個工作很有價值。”秦明說。他1998年進大學讀法醫專業后,在2012年左右開始把工作中的一些故事寫下來,主要原因就是“感到委屈”。
這不是秦明第一次說到“委屈”——有的人不跟他們握手、不與他們同桌吃飯,辦喜宴時有人會找一個拐角靠邊的位子讓他們單獨坐,同科室的小伙子相親會被“歧視”,有的同事每次驗完尸回家會被家人要求洗三四遍手。但委屈過后,真正促成他寫小說講述法醫故事的,是一樁樁真實命案的偵破,“我很想讓普通老百姓認識我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工作很重要、有價值”。
不止是法醫會受到這樣的歧視,很多職業也常常受到社會偏見的困擾,但不是每一個這樣的職業都有一個“秦明”,能把這份職業中的利與弊用藝術的方式描述出來,讓大家知道。很多人入行前,對職業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讀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就能每天變著花樣吃好吃的,殊不知這個專業研究的是食物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是連接食品科學與工業工程的重要橋梁;喜歡花花草草就學植物保護專業,但實際上這個專業研究的大多不是植物,而是植物的天敵昆蟲,不僅要學植物學、生物化學,還有昆蟲學、檢疫學,是不是讓人意外?
余華曾描述過他的職業道路。高考失利后,因為輕松且工作待遇不錯,父親托人讓余華在鎮醫院當上了一名牙醫,“我實在不喜歡牙醫的工作,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一輩子都要去面對別人的口腔,那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牙醫的人生道路讓我感到一片灰暗。”當然,五年的牙醫生涯為余華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也讓他寫出了《“威尼斯”牙齒店》這樣的小說作品,但這段人生中的彎路為他帶來的灰暗感也是實實在在的。
也有人因為對職業的誤讀而錯過了某些職業,成為一生的遺憾。過分在意他人視角下的“我”、他人評價中的“我”,就會對世界的理解有偏差,從而影響人生選擇。想清楚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么,想干的是什么,在擇業之前甚至選定專業之前,深入了解學習內容、深造情況和職業前景,學習與人生才會變得興味盎然。
近年來在很多學校出現的生涯發展教育,一大元素就是向學生展現各個職業的特點與定位,為學生開啟職業生涯進行準備。邀請家長與校友分享職業上的經歷,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與視野,還增強了他們對多種職業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祛魅與職業理想的重塑。近些年,教育部在高校展開就業指導的基礎上,引入了“生涯教育”的概念,加強了職業生涯的規劃,并將這項工作貫穿在高校招生、培養和就業的全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意向職業的特點,同時也更了解自我,識別并追求與個人興趣和特質相匹配的職業生涯,才能一定程度上彌合了職業選擇的壁壘與誤區,也讓更多的秦明不再“委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