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作者:李 榮
發布時間:2024-10-16 09:38:0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有幸榮獲省級學科德育思政教學標兵,我心中充滿了喜悅。回顧自己作為數學教師的17年教學生涯,我不斷努力為學生傳授知識,提升自己的學科教學能力。2019年以來,我的教學工作經歷了一場深刻且富有成效的變革,這不僅重塑了我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認知,而且革新了我的教學理念、方法等。
一、強化立德樹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要在學科里融入思政教育。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其次在教學前,要用心備課,理解、分析理論知識,把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后在教學中,要將課本知識、教學重難點和思政教育巧妙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教學中,促進學生發展,引導他們積極向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二、創新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活力
為了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和接納思政教育的內容,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一是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我轉變了這種角色關系,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這種轉變有助于促進師生間的互動與合作。比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一課時,我設計了“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引出了全球的氣候問題,并通過分析制作延安近幾年平均氣溫變化的折線統計圖、觀看紀錄片《我們的地球》等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在惡劣環境影響下氣溫所發生的變化,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要從自身做起,培養學生建設美麗中國、守護綠水青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了綠色的生活方式,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建立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落實了數學核心素養要求。二是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講解為主,缺乏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我在課前收集了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緊密聯系的真實案例,通過講解這些案例來解釋那些聽起來較為晦澀的人生道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展思維,提升品德修養。
三、整合教育資源,深化實踐育人
作為教師,我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應該既開放又包容,思政教育應緊貼日常生活和時代需求,要跟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黨團建設、校園文化等多方面緊密結合,形成一個覆蓋面廣、層次清晰、相互作用的全方位育人系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精心策劃并舉辦了很多實踐性強的活動,比如實地調研、開展志愿活動、參觀紅色文化遺址等。延安作為紅色革命圣地,擁有楊家嶺、南泥灣、寶塔山、棗園等革命舊址。在這片紅色革命圣地上,紅色正是教育的底色。通過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們親身感受革命先烈的激情與英勇,體悟延安精神,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此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培育學生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把握學科的育人價值,要在“三個課堂”中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要立足學生實際,積極探索小學數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幫助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數學學科的內涵,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