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社部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布19個新職業——
職業“上新” “人才之渴”如何解?
發布時間:2024-10-16 13:00:29 來源:陜西日報
在陜西舉行的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上,參賽選手正在進行汽車維修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方向)工種比賽(資料照片)。
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現場(資料照片)。
訪談嘉賓:
陜西省機械冶金建材工會主席 劉小萍
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周相強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張弘
2024年,人社部等部門聯合發布19個新職業,半數以上與新質生產力相關,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等。
前不久,汽車維修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方向)工種首次被納入職工職業技能“國賽”。比賽不僅考驗參賽者排除故障的能力,還測試他們的數字技能水平,要求他們會編程,熟悉車聯網、激光雷達等新技術。
10月8日,記者在陜汽新能源智能工廠了解到,這里每4.8分鐘就有一輛重卡下線,大量生產工序已被機器取代。?人機協同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學校、企業、工會如何加快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產業技能人才隊伍,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記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采訪。
記者:為什么說培養新型產業工人迫在眉睫?
劉小萍:據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需求總量為120萬人,而人才缺口高達103萬人(其中智能網聯缺口在10萬人以上)。新興產業迅猛發展,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突破不斷加快,對新技能人才需求極大。
周相強:制造業逐步由傳統加工制造延伸至高精尖技術創新等高附加值領域,亟須一大批能夠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真正打通技術突破和創造發明“最后一公里”的高素質產業工人。
張弘:這兩年,職業院校報考熱度不斷升溫。技術性較強的工科專業,例如新能源汽車技術、數字媒體技術、集成電路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等專業,報考人數增長很快。
記者:如何暢通產業工人發展渠道?
劉小萍:在推進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中,以“教”為基礎,瞄準企業用工需求,企校雙方共同開展精準培養;以“產”為引領,拓展產業工人的晉升發展通道;以“評”為紐帶,充分發揮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等政策紅利,不斷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強化技能價值激勵導向,大力推動技能人才“技長薪漲”。
周相強:企業要從提升職工學習內生動力、創新改革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拓寬職業人才發展通道等方面下功夫,破解職業發展中的“獨木橋”和“天花板”難題,吸引更多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高素質人才向產業工人隊伍集聚。
張弘:我們緊密圍繞新型產業的發展趨勢和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更新,增加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智能制造等課程,減少了一些傳統課程,如財經商貿大類的關務與外貿服務,電子與信息大類的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和密碼技術應用等。學校還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記者:如何從普通工人中訓練“奇兵”?
劉小萍:為滿足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促進職工技能提升,省機械冶金建材工會從2017年開始組織多個工種的技術比武,支持資金265萬元,截至目前,共產生省級技術能手150名,省機械冶金建材系統技術狀元56名、技術能手317名、技術標兵305名。2024年,省機械冶金建材工會還以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工匠學院為平臺,舉辦示范性產業工匠人才綜合素質提升班;依托產業工匠學院舉辦勞模工匠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班,組織系統500余名優秀班組長參加優秀班組長素質能力提升示范培訓。
周相強:3年來,企業開發上線了陜汽控股“智慧工會”網上練兵平臺,題庫已突破10萬道,近2萬名職工參與其中。企業還建立了積分商城兌換平臺,開展季度學習大抽獎,不斷增加練兵機會,讓網上學習成為一種新風尚。為鍛強產業工人隊伍,近幾年,企業舉辦了汽車裝調工、鉗工等21個工種的比武,承辦及參加市級以上大賽50余場。
張弘:除了課堂教學緊跟需求,我們還與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合作共同體,圍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學生創業等開展合作。同時,校企雙方共同打造具備教學理論和實踐技能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共同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訂單培養。
記者:怎樣為技能人才“搭臺架梯”?
劉小萍:健全工匠人才培養機制,是為技能人才“搭臺架梯”的根本途徑。近年來,產業工會打通了從“明星職工”、企業工匠、陜西產業工匠人才、三秦工匠再到大國工匠的人才培育通道。3名產業工匠人才被中華全國總工會確定為2024年大國工匠培育對象。
周相強:企業形成了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激勵和考評體系。除高級技師外,陜汽控股還增設主任技師和首席主任技師,每月享受1600元和2200元津貼,實現“增高”;“新型學徒工”前置在企業工匠學院學習,實現“強基”;在技師之下設置預備技師,讓人數較多的中等技能骨干力量更穩定,實現“優中”。
此外,重點突出工作業績、專業技能、創新價值等方面的考查,企業每年選拔崗位標兵。技能人才還有機會參與高專人才評聘,和公司直管干部同薪。近3年,每年技師、高級技師取證人數均超過1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