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天下一家’逐漸成為各族群普遍接受的觀念……”10月9日,在西安交通大學,100名新入學的學生同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曉利娓娓道來,學生聽得認真。

李曉利說:“這是本學期開設的一門新課程。我們面向所有學生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5門通識選修課,就是希望通過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引導各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青年人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激發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青春力量。”

西安交通大學有回族、維吾爾族、藏族等民族學生3500余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這里已是常態。45萬字的校本教材里,用鮮活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把道理學理哲理講深、講透、講活,引導各族學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血脈、鑄入靈魂。

9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同心圓”民族團結工作室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對于這一榮譽,工作室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學教師庫來西·依布拉音和團隊師生很欣喜。

5年來,工作室已經發展為由60名各族教師、百余名各專業學生組成的民族團結大家庭,學校的每個書院都有一名專項負責民族工作的教師和多名各學科背景的兼職教師,社科院、相關政府部門的黨員干部、專家學者等還會到工作室進行理論指導。

現在,工作室已成為黨建引領民族工作的前沿陣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色高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示范基地、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園地。

學工部部長張丹說:“我們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雁塔校區、興慶校區相關書院設立了民族團結工作坊,讓學生在這里開展社團活動、進行學業輔導、參與綜合能力提升課程,真正實現各族師生共學、共事、共樂,在思想上同向、情感上同心、行動上同頻。”

開展科研實踐、進行學業互助、組織志愿服務,在標兵榜樣、學生骨干的帶領下,各民族學生積極參與工作室活動,形成“一人帶動一批、一批影響一屆”的輻射效應。

該校畢業生布阿依先木·艾海提如今已是新疆庫車地區的一名骨干醫生。她難忘大學期間各民族教師、同學對她的幫助。2017年,從新疆考入西安交通大學法醫專業的她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向往。可沒過幾個月,她發現自己即使用功學習,也很難跟上教學進度和課業安排,就自卑起來,獨來獨往。

工作室成員巴桑澤仁老師主動找到她了解情況,鼓勵她參加學校社會實踐活動,并協調有關單位為她提供暑期研學機會。經過社會實踐,她對臨床醫學產生了興趣,便向老師提出轉專業的想法。巴桑澤仁老師盡己所能安排學業輔導團對她進行幫扶,幫助她提升成績。之后,布阿依先木·艾海提逐漸融入集體,也愿意敞開心扉和老師、同學交往,并在大二時通過考試順利轉入自己喜歡的臨床醫學專業。

2023年8月7日,五星紅旗在新疆和田地區的一所中學迎風飄揚,西安交通大學“同心圓”民族團結工作室支教團成員馬楠倍感振奮。他說:“和百余名各族老師、學生一起注視國旗緩緩升起,我更堅定了將自己的青春投入到黨和國家偉大事業中的理想信念。我會繼續團結各民族同學,用青春的力量播撒愛與希望的種子。”

像支教團這樣的社會實踐隊伍,西安交通大學“同心圓”民族團結工作室已組建831支,赴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實踐活動。實踐隊的學生用心講述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悠久歷史,傳遞民族團結進步之聲。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王歡說:“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樹立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的工作理念,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民族工作骨干,提升民族學生思政工作的溫度。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傳承和發揚好西遷精神,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畫出民族團結進步的最美同心圓。”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