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筆者所在幼兒園在引進STEAM教育活動的同時,也在研究與實踐中努力尋找STEAM教育活動的本土化之路,在STEAM教育活動定義、本質特征、實踐模式、課程評價及其與創客教育的區別和聯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STEAM教育理念下科學活動的探究、主題教學設計、項目式學習、繪本設計、建構區及科學區的實踐研究,奠定了園內STEAM教育活動的理論基礎,但也發現了當下階段的STEAM教育活動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如教育內容過度依賴外界,缺少自主研發,教育內容缺少本土化內容。教育內容并非本園擬定,在引用國外教育資料時忽視了內容本身帶有的地方特色,沒有結合自己園所的實際情況與幼兒實際需求。崔璐在探究我國幼兒園STEAM教育活動設計與現狀過程中發現,幼兒園在開展STEAM教育活動時存在教育內容未遵循幼兒興趣與關注點、教育活動形式單一及教育活動實施環節程序化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忽視了幼兒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及身體發育等方面的真實現狀,創設的活動脫離幼兒生活實際。針對這些問題,如何研發適合園所的STEAM教育活動,筆者所在幼兒園進行了基于園本資源背景下的STEAM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園所現有的、正在進行的校建工程、種植園、“安吉”戶外游戲場地、陜西省漢調二黃進校園基地、特色社團活動等園本資源,深入學習STEAM教育理念,尋找STEAM教育活動與園本課程的契合點,有效地將SETAM教育理念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之中,為STEAM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找尋落腳點,實現STEAM教育活動與園本課程的有機融合。

一、盤點資源,關注生活中的STEAM教育活動,找尋生長點

(一)梳理資源,豐富STEAM教育活動

幼兒周圍的一切客觀存在都是潛在資源。當它和幼兒的游戲、生活、學習產生關系,促使幼兒獲取新經驗時,就變成了幼兒園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豐富、適宜、有效程度決定著幼兒課程的實施質量,也決定著STEAM教育活動的適宜性和本土化發展。筆者以幼兒園為中心,從材料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環境資源四方面進行資源調查和收集,繪制資源地圖,以實現園本課程資源與STEAM教育活動資源的共享。

(二)審議資源,探索STEAM教育活動生發點

園本資源是多層次的,落實到班級必須進行個性化利用,教師應結合班級及幼兒具體情況,以班級為基點,對資源進行選擇、組合、改造和創造性加工。本著資源開發利用以幼兒為主的原則,以年級組為單位,著重審議項目活動實施中資源的利用,鼓勵班級有序挖掘,打通學科壁壘,以項目活動模式進行串聯,設計系列活動,采用集體教學、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家園共育活動等形式,將STEAM教育活動與幼兒園課程有機融合。

一是以幼兒興趣為“點”。所有的活動都源于幼兒興趣,因而教師要立足兒童視角,觀察幼兒與園本資源間的互動,在互動中捕捉幼兒興趣點,然后進行審議是否持續探究。如中班STEAM教育活動“滾滾的世界”,在幼兒剛接觸滾筒的時候,筆者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聲音,“你看,它滾得好遠啊!”“停不下來了”……其中一個幼兒不經意地與滾筒之間的互動游戲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且興趣點有很多:有滾動的路線、有滾動與滑動……通過審議決定為幼兒提供開放類的材料,如通過調整支撐點的結構、增大接觸面積等方式搭建穩固的斜坡軌道生成STEAM教育活動。

二是以探究問題為“線”。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他們會對身邊的現象產生一連串的疑問,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問題,鼓勵幼兒用多種形式展開探究,形成新線索,以支撐活動的不斷延展。如大班“一隅小角  遇見美好”STEAM教育活動,幼兒在班級自然角的創建過程中,對自然角植物種類有多少、花盆的設計與造型、植物的生長過程等提出問題,由幼兒對問題的關注而生發若干探究活動,而教師通過不斷追尋和深化幼兒問題,可以形成連續的STEAM教育活動。

三是以資源整合為“面”。STEAM教育活動強調跨學科融合,因為各領域的經驗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整體,所以活用資源時還要注重對資源的整合。如大班STEAM教育活動“套圈”,教師利用現有資源從環境、材料等方面入手,將更多相通的資源整合起來,使幼兒觸類旁通,逐漸建立相對完整的認知體系和經驗體系。通過這樣的融合,幼兒的認知與經驗就會逐漸從“點”到“線”再到“面”發展起來。

二、立足資源,開展STEAM教育活動“五融合”,鏈接生長線

幼兒園STEAM教育活動是一種基于現實問題和真實情境的教育組織形式,因此STEAM教育活動依托于園本課程是最有效的途徑。“五融合”主要是充分利用園本資源,將活動有機地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區域活動、生活活動、節日活動和家園共育之中。

(一)探索STEAM教育活動與主題教學的融合

在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中圍繞一個話題組織開展各領域的學習、游戲活動等,在活動中結合幼兒產生的問題開展項目活動,在主題教學實施中融入STEAM教育活動。如在大班“我是中國娃”的主題教學中,幼兒對皮影很感興趣,于是各班生成了不同的有關皮影的STEAM教育活動,有的班級圍繞皮影舞臺怎么搭建的問題開展活動,幼兒在不斷探索中了解了皮影舞臺的構造、皮影布的材質及豐富的光影科學現象,在反復嘗試、調整設計方案和建構中解決了如何搭建穩固的戲臺、如何保持光源等問題,促進了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有的班級圍繞“有趣的皮影戲”這一STEAM教育活動,教師和幼兒一起探討如何制作皮影、怎樣演皮影戲,繼而使幼兒在制作皮影、編演皮影戲的過程中探索怎樣讓皮影動起來、怎樣讓皮影變出彩色形象等不同內容,實現幼兒整合各學科知識進行學習的目的,這也充分說明在主題教學中開展STEAM教育活動能夠使幼兒在各領域、各方面獲得一定的發展,同時也達到了STEAM教育活動與主題教學的深度融合,

(二)探索STEAM教育活動與區域活動的融合

區域活動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等進行小組化、個別化探究學習的一種途徑,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興趣需求和游戲中的一些問題,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在區域中進行STEAM教育活動。如筆者所在園開展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建構區活動實施的子課題研究,圍繞建構區中幼兒產生的問題組織“安瀾樓探尋記”“安康的橋”“天安門”等STEAM教育活動;開展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科學區活動實施的子課題研究,圍繞幼兒在科學區中的問題組織“香薰紅燭”“我與泡泡的相遇”“‘紙’想遇見你”等STEAM教育活動;組織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食育”活動實施的子課題研究,在生活館中組織家鄉美食系列STEAM教育活動,在不斷調試和優化美食制作方案中提升幼兒跨學科能力,同時強化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探索STEAM教育活動與一日生活的有機融合

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幼兒日常生活的觀察,提高自身捕捉STEAM教育活動契機的敏感度,當發現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要思考如何由問題生發STEAM教育活動契機。如幼兒看到幼兒園的養殖區里多了兩只小鴨子,同時還看到了小鴨子的房子沒有鴿子的房子好看,因而想建一間適合小鴨子的房子,于是圍繞建一間什么樣的房子開展STEAM教育活動,幼兒調查了解小鴨子的生活習性,然后集思廣益為小鴨子設計了雙層房子,在建造過程中學習房子構造、房子的穩定性及建房材料的選擇等知識。

(四)探索STEAM教育活動與節日活動的融合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時代的縮影,是文化的瑰寶,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習俗文化、美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學價值,同時傳統節日文化中也蘊含著STEAM教育活動契機。如端午節的龍舟文化,幼兒在了解龍舟文化以后對劃龍舟更感興趣了,這時有關龍舟的STEAM教育活動便可以實施,從建構模型到制作真正能下水的龍舟反復實驗探究過程中,習得浮力的相關知識、使用工具制作龍舟的技術、裝飾龍舟的藝術能力及測量和空間造型的數學能力等。幼兒在提升能力的同時,還為傳統節日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

(五)探索STEAM教育活動與家園共育的融合

隨著幼兒園STEAM教育理念的深入,家長從孩子越來越好的表現中進一步認可了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問題導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理念,但他們缺乏相應的實踐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指導家長參與親子STEAM教育活動。如在元宵節的前期通過微信平臺推出萌虎DIY花燈鬧元宵,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設計一款燈籠,并根據自己的設想不斷進行進階嘗試,最后在元宵節進行花燈成果展示,家長和孩子共同感受創造帶來的快樂。

三、聚焦資源,探尋STEAM教育活動實施策略,形成生長圖

基于園本資源下的STEAM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依托幼兒一日生活資源,從挖掘園本資源,鏈接課程活動等實踐中逐步形成實施策略。

(一)提升教師STEAM教育理念和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

一是在真實體驗中轉變教師的理念與行為。一方面通過文獻學習和STEAM教育理念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梳理各年齡段STEAM教育活動目標。另一方面開展教師STEAM教育活動體驗,如在幼兒進行家鄉的橋的建構活動之前,組織教師按照活動流程進行,在問題發現、主題選擇、活動設計、材料準備、過程實施、交流分享、評價反思等環節中體驗科學探究帶來的樂趣及STEAM教育活動中的自主與創新;二是在分享中提升個人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案例分享活動從資源利用到發現問題再到環境材料的改變,最后到支持幼兒進行項目活動的過程及每個環節對幼兒行為的解讀與進一步支持策略,在案例分享中了解資源利用、資源整合及STEAM教育活動支持策略;針對STEAM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頭腦風暴中思維碰撞,互相學習,共同尋找靈感。

(二)創設與幼兒園STEAM教育活動相關的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真實情境和現實生活是STEAM教育活動的根基,STEAM教育活動提倡通過實際材料進行感知、體驗、操作和探索,與幼兒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及親身體驗的學習特點高度吻合。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教師可以從工程、科學、數學的角度創設貼近真實情境和現實生活的STEAM教育活動環境,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從工程的角度為幼兒創設類似工程師工作的環境,但不局限于木工房或者建筑工地等活動區域,要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像工程師一樣思考、設計規劃、解決問題及進行測試等。如想把種植園廊架上的南瓜摘下來,就要尋找合適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如嘗試搭凳子、制作梯子等多種方式。二是從科學的角度為幼兒創設類似于科學家工作的環境,不局限于科學區、科學活動室等地方,如幼兒在紙王國的主題教學活動中對造紙很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嘗試指導幼兒進行造紙實驗活動,帶領幼兒了解造紙的程序和工具。三是從數學的角度為幼兒提供天平、電子秤等觸手可及的生活用品、材料及環境等,組織幼兒進行比重量、分類等活動,如在“好玩的套圈”STEAM教育活動中,指導幼兒尋找材料并進行分類,利用戶外運動器械解決圈和場地劃分的問題,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鍛煉和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幼兒參與STEAM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幼兒是幼兒園環境創設小主人的良好氛圍,如幼兒園的多彩小路來自幼兒的設計,鋪設小路的材料來自幼兒的選擇,幼兒園的神秘洞中的場景布置和游戲計劃書來自幼兒的設計,等等。在真實的環境中打開幼兒視野,帶領幼兒體驗、觀察、分析、思考,進而創造出自己喜歡的環境。

(三)STEAM教育活動的“六步走”實施流程

從幼兒興趣出發,采取項目學習框架,即項目引入、知識建構、方案設計、實施優化、展示評價、反思拓展“六步走”的STEAM教育活動流程。如在“皮影舞臺我搭建”STEAM教育活動中的第一步是項目引入,在開放式討論會中幼兒就真實問題“皮影舞臺和我們的舞臺有什么區別?怎樣來搭建?”展開討論,進一步明確本次活動的目的是搭建穩定牢固、外表美觀且可以容納大家表演的皮影舞臺;第二步是知識建構。在探究活動中幼兒通過看、聽、實地考察和體驗等方式全面了解皮影舞臺,知道皮影舞臺所需要的材料及皮影舞臺的結構,然后討論和選擇合適的搭建舞臺的材料;第三步是方案設計。幼兒分組繪制舞臺設計圖稿,展示和解說每組設計的圖稿,全班投票選出最好的設計圖稿;第四步是實施優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解決舞臺大小的問題、皮影舞臺下面表演臺高度的問題、掛皮影布的問題、皮影布大小裁剪的問題及皮影舞臺的燈光問題等,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優化方案,直至一個屬于幼兒自己設計和構造的皮影舞臺誕生;第五步是展示評價。主要是幼兒對自己進行評價、幼兒之間的相互評價和教師對幼兒的評價;第六步是反思拓展。反思拓展中有幼兒的成長、資源的利用情況及基于幼兒的興趣可能生成的“自制皮影戲”“設計皮影戲門票”“設計皮影戲宣傳海報”等STEAM教育活動。

總而言之,基于園本資源背景下的STEAM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兒的個性化成長,以幼兒的生活為基點,立足幼兒的“真問題”“真需求”“真探究”的STEAM教育理念,依托園本資源,從盤點資源、基于資源、聚焦資源三個方面形成“一盤點·五融合·六步走”的STEAM教育活動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幼兒在此過程中通過合作、探索、創新、交流完成STEAM教育活動,幼兒的圖表解讀能力、合作意識和操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秉承“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明確STEAM教育活動的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研討活動,探索組織幼兒獲取知識的途徑,以實現STEAM教育活動與園本課程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完善園本課程。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