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的核心理論之一。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力不僅指獨立生存的習慣和技能,還包括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勇于探索的創新能力和追求生命價值的發展能力。生活力與勞動能力息息相關,要想提升幼兒生活力,就必須先提升幼兒勞動能力。幼兒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打造趣味勞動體驗場,以勞動教育為重要抓手,提升幼兒生活力,讓幼兒在生活中勞動,在勞動中成長,促進幼兒的均衡發展。

一、趣味勞動體驗場鍛煉幼兒實踐能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開始大量涌入城市,孩子們接觸農活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孩子連小蔥、韭菜、麥子都分不清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打造趣味勞動體驗場鍛煉幼兒實踐能力,引導幼兒通過勞動體驗場學習種植技巧,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提升幼兒生活力。

教師在園內開辟一塊區域打造趣味勞動體驗場,幫助幼兒鍛煉實踐能力,提升幼兒生活力。教師可以通過投票的形式讓幼兒選出自己想要種植的農作物,激發幼兒勞動興趣,提高幼兒參與勞動的積極性。經過激烈評選,大家一致決定在勞動體驗場種植蠶豆,體驗一回當“農民伯伯”的感覺。幼兒先是和教師一起查閱資料,收集到不少有關蠶豆的種植方法。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拿著小鏟子辛勤翻土,給田地周圍挖出一圈排水溝,并將挖出的土填到中間的地方,做成中間高兩邊低的樣子,這樣可以防止雨水堆積把蠶豆淹死。幼兒每天堅持給蠶豆澆水施肥,蠶豆也很爭氣,一天天茁壯成長著。可是不久,蠶豆出現了不少黃葉子,看上去也沒那么精神了,這可急壞了孩子們。大家紛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尋找解決的方法。最后大家請教了有種植經驗的幼兒家長,得知是澆水和施肥太勤導致水分、養分過剩造成的,于是大家便由原來的一天澆一次水變為幾天或者一周澆一次水,不久之后蠶豆又茁壯起來了。在幼兒的精心照料下,勞動體驗場的蠶豆長勢喜人,不僅開出美麗的花,最后還結出飽滿的果實,讓幼兒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孩子們紛紛表示:雖然種植過程比較辛苦,但是看到蠶豆果實成熟的那一刻,就感覺什么都值得了。教師打造勞動體驗場,讓幼兒在具體而真實的環境中體驗農耕生活,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了幼兒的實踐能力。幼兒不僅收獲了勞動成果,享受了勞動樂趣,還學到了許多的植物知識和種植技巧,開闊眼界的同時,還提高了生活力。

二、趣味家務體驗場培養幼兒生活力

家務是衡量幼兒生活力的重要標準之一。由于長輩的過度寵愛,現在的孩子能夠參與家務勞動的機會并不多,這極大地限制了對幼兒生活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打造一個趣味家務體驗場,設置豐富多彩、體驗性強的各種家務,為幼兒營造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氛圍,幫助幼兒學習家務技巧,提高幼兒生活技能和生活力。

(一)趣味廚房體驗場培養幼兒烹飪能力

生活中幼兒幾乎不可能做飯,以前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家長,對孩子的這項能力并不重視,畢竟有家長有食堂,實在不行還有餐館和外賣,總不至于餓著孩子。但是為了幼兒更好地成長,教師可以在園中打造一個趣味廚房體驗場,指導幼兒學習一些簡單的做飯技巧,如用電飯鍋煮粥、煮飯等,鍛煉幼兒烹飪能力的同時,提升幼兒生活力。

教師在廚房體驗場教導幼兒用電飯鍋煮飯,培養幼兒生活力。電飯鍋基本家家戶戶都有,操作簡單,安全系數高,用電飯鍋煮飯也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能,適合幼兒學習。教師讓幼兒先從米桶里盛出適量的米放進淘米籃,并提醒幼兒注意,裝米的籃子一定要選擇孔比米粒小的,不然米會很快漏掉。把裝好米的淘米籃放進水池,用清水清洗兩到三次,洗去米中雜質,瀝干水分后將清洗干凈的米倒進鍋中。鍋中加入清水,水不能太多,教師可以讓幼兒用自己的手指測量水量。將食指洗干凈垂直插入鍋中,指尖輕輕放在米上,不要觸到鍋底,用手指量一量米到水面的高度,差不多一個指節那么高就可以了。最后蓋上鍋蓋插上插頭,這里注意插插頭前一定要把手上的水擦干凈,不然會有觸電危險,接通電源后輕觸面板上的煮飯按鍵,操作完成。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仔細操作,學得格外認真,不多久就做出了香噴噴的米飯,大家都十分高興。后來有家長反饋說,孩子一回家就自告奮勇要煮飯,說是在幼兒園學過了想自己試試,沒想到干得像模像樣,煮出來的飯還真不錯,感覺很驚喜。教師打造趣味廚房體驗場,讓幼兒在體驗場中學習煮飯技能。從淘米到煮飯對孩子來說就像游戲的一個個關卡,既有挑戰又充滿趣味。幼兒不僅習得一項生活技能,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還提升了生活力。

(二)趣味烘焙體驗場培養幼兒烘焙能力

對幼兒來說,烘焙其實更具吸引力。一方面甜點造型可愛,味道香甜,十分受幼兒歡迎。另一方面甜點的制作過程也非常有趣,揉搓面團的過程很像幼兒玩的超輕黏土,還有各種各樣的模具,對好奇心重的幼兒來說像是一個個小玩具,很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打造一個趣味烘焙體驗場,讓幼兒在學習烘焙技能的同時,盡情釋放天性,享受烘焙樂趣,提高生活力。

教師在烘焙體驗場和幼兒一起制作蔓越莓餅干,讓幼兒學習餅干制作的同時,感受烘焙帶來的樂趣,提升生活力。蔓越莓餅干是幼兒十分喜歡的一種小零食,所以,當教師提出要教幼兒制作蔓越莓餅干時,得到了他們的熱烈回應。教師讓幼兒用溫水將黃油隔水軟化,然后加入40克糖粉和1克鹽,并用刮刀按壓均勻。幼兒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看到硬邦邦的黃油在玻璃碗中一點點軟化,感覺十分有趣,于是迫不及待模仿教師的樣子操作起來。接著教師將雞蛋液、淡奶油倒入黃油,用打蛋器打發均勻。飛速運轉的打蛋器引起幼兒興趣,他們像是發現一個新玩具,迫不及待地想要上手試一試,有的控制不好力道,一不小心翻車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師于是把他們調去別的小組幫忙。教師把切好的蔓越莓干倒進碗中,用篩子篩入適量低筋面粉攪拌均勻后揉成團。孩子們認真模仿教師動作,生怕自己的餅干制作失敗。教師指揮他們將面團搟成一張大餅,用模具在面餅上按壓。不一會兒,小豬佩奇、跳跳虎、維尼、胡蘿卜、小兔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餅干便出現在桌子上。教師把它們裝進烤盤放進烤箱,幾十分鐘后,大家便吃上了自己做的餅干,感覺無比幸福。教師通過趣味烘焙體驗場,和幼兒一起制作餅干,不僅使幼兒學會了蔓越莓餅干的制作方法,還使他們感受到了烘焙帶來的別樣樂趣,提高了烘焙能力和生活力。

(三)家務體驗場培養幼兒綜合能力

除了幼兒園之外,家庭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幼兒生活力的培養離不開家庭的輔助與配合,只有家園共育才能實現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合幼兒家長打造家務體驗場,和家長一起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他們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生活力。

教師聯合幼兒家長打造家務體驗場,開展“21天家務小能手成長計劃”,教師和家長相互配合監督,指導幼兒在21天的時間里,每天堅持做一件家務,培養幼兒做家務能力。計劃一發布,瞬間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家長紛紛表示,這樣既能讓孩子體驗到家務的艱辛,理解家長的不易,又能培養孩子的細心和耐心及基本的生活技能,減輕家長負擔,可謂一舉多得。家長每天都積極配合教師,給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務,還在班級群里“曬”孩子的勞動視頻,及時給教師反饋孩子的勞動情況。一個周期結束發現,孩子都成長不少,他們既體驗到了家務的繁瑣與艱辛,又獲得了勞動后的成就與滿足,收獲了快樂,也收獲了成長。有的幼兒選擇幫媽媽擇菜,一開始手忙腳亂,只要有一根黃葉子就整棵丟掉,看到蟲子嚇得哇哇大叫,泥土和爛菜葉子弄得到處都是,把媽媽看得十分惱火。時間久了,孩子認識越來越多的食材,知道有些食材需要去掉葉子,有些則需要去掉根莖,等等。最后孩子不但能有條不紊地擇菜,還會主動把菜清洗干凈,儼然一個家務小能手。教師通過家務體驗場,引導幼兒參與家務勞動,培養幼兒意志力及良好勞動習慣的同時,提高生活力。

三、趣味手工體驗場培養幼兒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是幼兒十分重要的一項基本能力,關乎幼兒以后的成長和發展。生活中小到發卡制作,大到電器組裝,都離不開強大動手能力的支持。為此,教師可以打造一個趣味手工體驗場,引導幼兒有意識地尋找和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出對自己有用的小工具、小飾品,在啟發幼兒創造思維和提高幼兒發展能力的同時,提升生活力。

(一)變廢為寶,激活創造能力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垃圾,比如廢棄的包裝盒、老舊的玩具、壞掉的家居用品等。其實這些東西還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只要稍加改造,就能變身成新物件,煥發新生命。為此,教師可以打造變廢為寶體驗場,引導幼兒發現和挖掘廢舊物品的價值,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多動腦,勤動手,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賦予廢舊物品新生命。

通過變廢為寶活動,鼓勵幼兒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加工創作,做成新東西重新使用。幼兒紛紛將家里的廢舊物品帶到教室,易拉罐、塑料瓶、舊衣物、廢紙盒等,五花八門的材料看得人眼花繚亂。幼兒看著一堆廢舊物品也是一籌莫展,不知從哪里下手。于是教師給幼兒播放了一些變廢為寶的手工制作視頻,精彩的視頻徹底打開了他們的思路。他們有的學著視頻里的方法,把三個同樣大小的易拉罐并排放在一起用膠帶固定,在瓶口和瓶底兩端各放上一根廢棄的筷子,然后用毛線將其和易拉罐綁在一起。接著用工具在中間的易拉罐上開出一個小口子,插入一根筷子,再將一塊硬紙板裁成梯形并涂上顏色,用一根筷子穿過其底部和頂端,最后用毛線將三根筷子的兩頭固定在一起,一個漂亮的帆船就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此基礎上發散思維,也用了三個易拉罐,12個塑料瓶的瓶蓋,硬紙板剪成三個同樣的長方形,其大小剛好可以橫放一個易拉罐。接著給12個塑料瓶的瓶蓋中間都打上小孔,再準備6根比紙板稍寬的木棍,把木棍穿入兩個瓶蓋的孔中并用膠水固定。三塊硬紙板之間也打上孔,用毛線連接起來,最后把紙板用膠水固定在木棍上,易拉罐固定到紙板上,這樣一個小火車便出現在大家眼前。孩子們看到十分喜歡,紛紛加入美化火車頭的隊列,給火車頭裝上小耳朵、制作一個卡通小面具、插上一面小紅旗等,這個小火車也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教師通過變廢為寶體驗場,實現廢物利用的同時,還強化了幼兒的環保意識,促使幼兒在生活中積極挖掘廢舊物品的價值,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藝術加工與創作,實現節能環保和發展藝術思維的同時,提升生活力。

(二)趣味編織,提升手工技巧

編織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手工技藝,在那個物資匱乏、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年代,媽媽們幾乎都會為家里人織上一件衣服,或者一頂帽子、一條圍巾等。直到現在,一些老年人還依然保持著這種習慣,他們織出來的毛衣與商場里那些價格高昂的商品相比絲毫不差。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開設趣味編織體驗場,讓幼兒體驗編織的快樂。五彩的線球,通過高超的工藝可以變成各種樣子,小到發卡大到玩偶,帶給幼兒無限歡樂。

在園內開設編織體驗場,帶領幼兒用毛線編織花朵發卡等,讓他們體驗編織的快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發卡和鉤針、縫針等,編織工具通常比較粗,安全性相對也比較高。教師可以先給幼兒示范編織發卡的方法,用鉤針沿著發卡的邊緣鉤一圈短針,在拐角處鉤三個辮子針,讓它彎曲過來,然后像之前一樣繼續鉤短針。鉤的同時注意觀察松緊程度,太緊的地方用針給它挑松,直至覆蓋發卡全部的邊,結尾和開頭的接口處用引撥針連接起來,最后剪掉線頭,發卡這部分就制作完成了。接下來就是花朵的鉤邊,用毛線在食指上繞10圈拿下來,圍繞小洞鉤十個短針,之后將線圈收緊,在第一個短針上鉤引撥針,開始鉤第二圈,按照兩針辮子兩針長針兩針辮子一針引撥的順序編織5次。再用短針鉤第三圈,并在花心上用膠水黏貼上一顆小珍珠,花朵就編織好了。最后把花朵黏貼到發卡上就可以了。為了讓幼兒看得更加清楚明白,教師將編織過程做成了視頻,通過慢鏡頭進行播放,以方便幼兒學習。為了讓幼兒在編織中獲得更多樂趣,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編織難度,覺得難的幼兒可以只編織發卡部分,感興趣的幼兒可以嘗試鉤花朵。但有部分幼兒覺得自己鉤難度太大,但是看別人鉤卻很有意思,便湊過去圍觀別人的編織,并結合視頻邊看邊提出意見,這里應該這樣,那里應該那樣,在幾個幼兒的齊心協力之下,最后鉤出了美麗的花朵,個個都覺得成就感滿滿。也不乏動手能力強的幼兒,依靠自己鉤出了完整的花朵。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拿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自己留著或送人,有的說要送媽媽,有的則給自己戴上了,有的說要收藏起來……現場氣氛十分歡樂活躍。通過編織體驗場,幼兒不僅體驗到了傳統的手工技藝,還鍛煉了幼兒的手工制作能力,提高了幼兒的發展能力,培養了幼兒的生活力。

趣味勞動體驗場是一種極富創意的教學活動,它可以讓幼兒體驗到各種形式的勞動,提高幼兒實踐能力的同時,還有效培養了幼兒生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趣味勞動體驗場,引導幼兒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手腦協調能力等,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及生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慕卿幼兒園  江蘇省啟東市城北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