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索
——以“城市的空間結構”為例
作者:■文/唐均平
發布時間:2024-10-15 10:33:2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高中地理學科提出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學生通過學習能逐步形成正確的地理學科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那么教師如何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訓練等,促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一直是困擾一線地理教師的難題。最近,筆者有幸聽了一節精彩的地理課——城市的空間結構。這節課對筆者的啟發很大,使筆者對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在課堂有效落實有了更深入認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地理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課展示
教師以學生參與的對縣城考察的成果展示作為情境導入新課。課前,教師先組織和指導地理興趣小組對本地縣城城區進行了一次考查活動,并要求學生繪制縣城新城區的主要商業、工業、學校、住宅等場所的分布簡圖。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對考察情況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向同學們展示了縣城新城區各場所分布簡圖。教師適時提出城市中的場所具有什么樣的分布特點,接著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城市的空間結構。
進入新課教學環節之后,教師先以兩個探究活動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了使各個功能區有較為明確的界定,教師提示學生通過土地利用類型來劃分城市功能區的思路。緊接著教師展示了地理興趣小組學生合作完成的本縣縣城新城區土地利用情況的分布簡圖和另外三個不同規模的城市城區土地利用簡圖,并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
問題1:分析不同規模城市城區的主要功能區在城市空間結構中的共同特點。
對這個問題教師給出這樣的提示——對比以上四個城區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歸納出城市中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文化區的占地比例及位置分布的共同特點。
問題2:根據簡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共同的分布特點。
教師首先從經濟的角度,引導學生用區位分析法分析各個功能區如此分布的原因。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發現了不同城市的空間結構有共同特點,同時又有一定的差異,于是教師給出了蘭州市、西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簡圖。
問題3:讓學生對比蘭州市和西安市空間結構的異同,其中地形、河流、氣候等因素對蘭州市城市空間分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下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又有怎樣的特點。
教師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歸納出了氣候、地形、河流、交通、歷史、文化等因素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接著,教師給出了20世紀70年代西安市城市規劃簡圖和現在西安市城市規劃簡圖。
問題4:對比西安市的兩個不同時期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分析影響城市發展變化的主導因素。
教師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接著給出了巴黎的城市規劃簡圖和北京的城市規劃簡圖。
問題5:指導學生對比中西方城市結構,分別歸納出中西方城市結構的特點,最后分析中西方文化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對城市發展及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緊接著進入到第二個探究活動之中——我國北方某城市的規劃簡圖。
問題1:在判斷城市中鋼鐵廠布局是否合理時,你們有怎樣的想法和建議。
問題2:以城市中準備規劃建造一個商業區的位置設置為情境,思考這樣規劃會引發哪些問題,如何規劃更為合理。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并針對學生意見進行評價歸納,最后小結結束本課。
二、“城市的空間結構”中蘊含的學科核心素養分析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結合實例,解釋城鎮和鄉村內部的空間結構,說明合理利用城市空間的意義。結合實例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要結合真實的城市空間結構這一地理現象,并將其作為探討情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城鎮中各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具體分析某一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影響因素,并分析不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會產生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對城市空間結構進行合理規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城市中三個主要功能區的特征和區位分析,難點是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綜合思維素養。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受氣候、地形、河流、交通、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多個因素的影響體現了要素綜合;同一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發展變化、影響因素的變化體現了時空綜合;某一城鎮內部的空間結構獨特性體現了地方綜合。這三種綜合又是相互融合的。
二是區域認知素養。結合對區域的認知發現,特定區域的城鎮空間結構受區域環境的影響;認識中西方城鎮空間結構的差異,城鎮空間結構規劃的得失,提出改進的意見,等等。這些問題的分析是以學生對區域特征認知為基礎的。
三是人地協調觀素養。城鎮空間結構是在人類對城鎮的空間利用過程中形成的,城鎮空間結構對人類的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結構不合理會引發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等,要使學生認識到合理布局城鎮空間結構的重要性。
四是地理實踐力素養。要求學生通過考察、調查、觀察身邊城市的規劃,繪制簡易地圖,進而掌握和具備考察、分析城市空間結構的方法和能力,嘗試判斷、分析城市空間結構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三、“城市的空間結構”中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把對應的課標要求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落實,并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有效培養及訓練提升。
(一)地理實踐力素養的落實
本節課前,教師通過讓學生考察、觀察、調查本地縣城主要的功能區分布,繪制功能區用地狀況分布圖,激發學生從地理的視角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探索地理奧秘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地理事象觀察能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主動發現和探索的精神等。以某一城市的規劃為案例,引導學生發現和思考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創意性的解決方案,鍛煉學生針對現實中的地理事象提出問題的勇氣和方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活動、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激發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熱情,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考察、規劃、分析、繪圖使個人的地理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在解決城鎮功能區邊界界定問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分析角度轉化為調查土地利用類型的方式,使學生在進行功能區的考察和繪制功能區地圖時更快更準確,為學生解決實際地理問題提供新思路。
(二)綜合思維素養的落實
教師安排學生對比大、中、小三個規模不同的城鎮空間結構圖,觀察和比較分析城鎮中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三個主要的用地面積比例、分布位置的特點,引導學生分析這樣布局的原因;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蘭州市和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的差異性,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地形、河流、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體現出了要素綜合;教師通過對比不同時期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變化,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主導因素的變化,體現了時空綜合;地域環境及文化的差異,中西方文化等因素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分析,體現了地方綜合。
(三)區域認知素養的落實
在課前的實地考察中,教師指導學生使用地圖、網絡等工具對本地的環境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在對比蘭州市和西安市的城市空間結構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兩個城市的地形圖等信息,使學生對兩個城市的區域環境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有了更為深入了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中西方城市空間結構特征的對比,使學生了解區域社會文化環境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教師指導學生在對城市規劃問題的深入探討中,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對該城市所在區域認知的基礎上,發現這種規劃所帶來的交通問題、環境問題等,進而鼓勵學生創新性地解決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規劃方案,使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水平得到訓練和提升。
(四)人地協調觀素養的落實
通過整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其會通過地理環境對人類的活動產生深刻影響,城市的各種空間結構的差異是受到區域環境制約的結果;同時城市的空間結構的規劃、實施對地理環境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尊重環境的演化規律,樹立人地和諧、創新、環保、綠色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城市才能得到更好發展。人地協調觀是一條主線,在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使綠色、和諧、創新的發展理念內化于心。
四、“城市的空間結構”一課的啟示與思考
(一)教師教育理念要轉變,教學方式要更新
教師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單一講授知識為目的的傳統教育理念,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生產中的地理事象、思考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從地理視角觀察生活中的地理事象,點燃學生探索解決地理問題的熱情,培養和提升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教育理念。地理課堂不僅是要學生習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習得地理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探索地理現象的能力、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地理教育理念的轉變相應地要求地理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探究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是適應新教育理念的一些常用方式。教學方式的創新要求教師要思考怎樣的地理課堂能夠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更好訓練和提升。這無疑提高了地理課堂對教師的要求,需要教師通過學習和思考,發揮創新性,花力氣開發和設計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
(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看起來是分開的,本質上是綜合的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把課標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進行分解、細化,在教學中可以進行單項訓練也可以進行專項訓練,但要注意學科核心素養的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又是有層次劃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備根據不同年級學生思維認知特點,思考通過怎樣的訓練,才能由低階到高階,一步步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訓練和提升。
(三)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評價手段
評價既要有教師對學生現有學科核心素養的水平評價,以便教師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和培養方式;又要有教師對訓練以后達到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測評,以便教師及時更改策略,更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要深入理解學科核心素養在本節課中的體現,靈活選擇和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及時變革教學方式,以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中得到有效培養。
(四)重視學生思維結構培養
基于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分類理論和地理學科綜合性特點,地理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地理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發展,為學生提供開放類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根據學生回答時表現出來的思維狀況進行分類評價,進而進行針對性分類訓練指導、分清多要素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訓練思維結構的完整性和復雜性,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失分最多的是綜合題,原因是學生在分析地理問題時,往往思路較窄,考慮到的因素不全面,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不清晰,缺乏發散思維。因此,在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結構時一般先由簡單問題入手,再逐步構建思維模型,對較為復雜的問題,先把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分別思考,最后再進行綜合。
(五)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流程設計的科學性
一堂能夠吸引學生持續注意力的課,必然是課堂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要善于把難的問題進行分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教師要設計好自己的教學流程,注意摸清學情,根據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時間順序,因果關系,知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主到次,重點分明,符合人類認知的一般規律;知識塊之間轉化和過渡自然流暢。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做到高屋建瓴,整體把握,有一條能夠貫穿整堂課的較為明晰的線索,把教學內容用一條線索連起來,這樣學生學起來容易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
(六)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本節課給聽課的教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活躍而熱烈的課堂氛圍。教師聲音十分有力度,目光和藹而有神,有節奏地推動著課堂教學節奏的穩步前行,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認真觀察著、熱烈討論著、細心思考著、積極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學生完全是在地理問題的吸引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們渴望知道問題的真相。新型師生關系在本節課得到了充分展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參與地理問題的探索,思考地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創新的想法。培養與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參與探索的過程中內化于心。
綜上所述,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是學科課程學習的終極目標。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情,善于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與策略,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訓練和培養,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