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路徑探析
作者:■文/劉心雨
發布時間:2024-10-15 10:21:1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扮演的是“園丁”的角色,總是以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澆水”,將課本和教學進度中的數學原理與數學規律等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但當下,教師必須轉換角色,在教學中更多的是扮演“導游”的角色,在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探究數學世界的同時,陪同學生領略數學世界“風采各異”的景色,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也就應運而生了。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實踐、探究、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注重知識與經驗的融會貫通,促使學生的主動學習,在育人服務中發揮著獨特的價值,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跨學科素養、創新精神、數學實踐能力、責任感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一、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相對陳舊
當下,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腦海中仍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想:綜合實踐活動會延誤教學進度,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所以,這些小學數學教師即使在課堂上開展了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也是為了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留時間讓學生釋放調皮的天性,因而“敷衍了事”,沒有深度,浮于表面。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應用的真實感受,錯誤地把數學看成一門沒有樂趣的學科,再加之教師的教學也缺乏趣味性、多元化與現實性,部分學生就更不愛學習數學了。
還有的教師甚至錯誤地認為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讓學生放松的,于是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連“敷衍了事”都不愿意去做,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他們索性在課堂中壓縮或者取消了綜合實踐活動時間,直接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束之高閣”。例如,在執教《十幾減9》一課時,很多教師在面對學生不能理解或不能熟練掌握“平十法”“破十法”時,就推薦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或者通過大量的計算練習,讓學生靠死記硬背去記住相關知識,并冠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是,這些教師忽略了學生知識學習的自主生成性、自主選擇性、數學的發展性等。同時還讓學生缺少了參與數學實踐的機會,將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愿望直接扼殺在搖籃里,學生自身的數學思想難以養成。所以,筆者在備課時會以發展的眼光看數學,“平十法”就是從個位減起,和以后的筆算相連接,“破十法”是從十位減起,和以后的口算相連接,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就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棒、拿小棒的活動深入理解這些好的學習方法,進而建立算式模型,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筆算、心算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形式化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要設計出一個好的活動流程本來就是一件繁瑣的事情。于是,很多教師就把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過程變成了簡單的生搬硬套及東拼西湊應付,課堂上的活動形式也只是傳統的、老套的流程。例如,教師簡單地將課件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然后提問學生,讓學生在回答問題后自己思考。并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探究和實踐自由。
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對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大多數教師是簡單地通過圖片和課件向學生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后“順其自然”地告訴學生: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而沒有讓學生實際地、真切地去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特征。這種流于形式的活動設計,使得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顯得很僵硬,課堂活動設計給人一種為了創設而創設的感覺,是脫節的,是斷斷續續的,整體并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而設計和開展,也沒有將數學知識與實踐活動充分融合起來。或者說換個思路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從對三角形的觀察、三角形的用途等方面了解三角形,進而去深入體會三角形的特點,沒有做到讓學生自己去“摸到”“感受到”相應的數學知識。
(三)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定位模糊化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注重的是探究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喜歡用微信推送展示學生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但很多的時候他們看重的是學生綜合實踐成果的展示,忽略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雖然對數學這門學科來說,成果固然是重要的,但成果并不代表全部,過程才是數學這門學科精彩的地方所在。其實仔細想想,在學生學習中教師也是一直要求他們在答題過程中留下自己思考的過程。
所以,筆者在平時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并不要求學生像上勞動課一樣一定要有成果展示,筆者更注重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數學思考和能力的提升。例如,筆者以“今日我當家”為主題設計了一次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圍繞“設計菜譜—利用表格制作購物清單—使用人民幣購買食材—體會購物中的數學”展開。要求學生拍視頻記錄自己的實踐過程,在后期的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到學生計劃詳細,執行認真,交流能力、實踐能力、數學歸納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相信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能擁有“我當家”的自主意識,能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數學實踐探究能力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要突出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實驗探究、展示反思過程中體驗和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擷生活之材,筑探究之路,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的精神。
在筆者設計的“慧眼看生活,巧手玩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排列。有些學生發現了書包里、書架上書的排列,并把書分類后排列整齊,有些學生觀察到一箱牛奶的排列,探究出了計算總數的好方法,還有些學生注意到了碗和筷子的排列,覺得很有規律,探究后認識了間隔排列,等等。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在實踐中如果發現新問題會繼續尋求解決辦法,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二)提升學生數學綜合實踐素養
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只是要讓學生最終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注重過程中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創新的思維、正能量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注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形成嚴謹認真的探究態度與精神。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出的探究主題進行實踐,也可以在實踐中提出新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總之一句話,要讓學生擁有自主與自由的探究空間,要能有效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
教學完認識圖形之后,筆者以“表達自己對新年的展望”為主題,組織學生用積木完成創意小拼搭,通過視頻講解奇思妙想、拼搭中遇到的問題和新年寄語等,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力、創造力及語言表達力等,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數學學習態度。
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一)情境創設讓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具探究性
小學階段的教學需要教師運用一些“小策略”“小心思”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借助趣味化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將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把趣味元素滲透進數學教學之中,以“趣”育“智”,放棄以往繁瑣的教學流程,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想方設法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促使他們主動探究數學奧秘,積極體會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情境創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假設情境,第二層次為生活情境,第三層次為現場情境。
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筆者預先創設了“石頭、沙子和水全部裝進杯子”的情境,并將其作為鋪墊,通過問題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然后在此基礎上,他們能更好地、更快地理解和解決后面的“烙餅問題”。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許多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定的方法,否則會事倍功半。今天老師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你們瞧,這有一個杯子,你們能將杯子旁邊的這些石頭、沙子和水全部裝進杯子里面嗎?大家可以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要怎么裝。
筆者讓學生分組議一議如何將石頭、沙子和水全部裝進杯子里,為什么要這么裝?
師:哪個小組的代表能來分享一下你們的交流成果及不同的裝法嗎?
各小組的代表講述本組的交流成果及裝法。
師:你們說得都挺有道理的,那你們的辦法到底可不可行,還得靠實踐來驗證,大家行動起來吧!
小組成員合作嘗試將石頭、沙子和水裝進杯子。
師:同學們,哪一個小組裝進去了?來,成功了的小組的組長可以拿著杯子到前面來。大家仔細瞧一瞧,比一比,哪個小組是把石頭、沙子和水全都裝進去了?
讓把石頭、沙子和水完全裝進杯子的小組的組長上臺展示。
師:你們小組是怎么裝的?為什么這么裝?
生:我們小組是先裝石頭再裝沙子最后裝水,因為如果不先把大的東西放進去,之后就可能放不下其他的了。
師:同學們,你們聽明白了嗎?先放的是什么?接著放的是什么?最后放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按照這個順序放?如果把杯子比喻成有限的時間,石頭、沙子和水比喻成我們要做的事,那這個實驗能給你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呢?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發言,要最終使學生明白,當很多事情“堆在”一起需要我們做的時候,一定要確定好先后順序,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好更多的事。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問題要先排序才能更好地解決。
師:同學們,你們總結得真好!再如我們熟知的“烙餅問題”:一個鍋每次只能烙兩張餅,餅的兩面都要烙,每面1分鐘,3分鐘內最多能烙幾張餅?怎么安排的?為什么這么安排?
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言,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講給大家聽。
師:你們真棒!安排很有序。看來,合理有序地安排確實能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事。
(二)項目聯盟讓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具生活性
很多人都覺得數學是遠離生活的,但截然相反的是,數學恰恰是源于生活且反作用于生活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將其轉化為活動主題,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且范圍越小越好,只有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主動尋找數學,這樣學生的探究才會更加真實而深入。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此,筆者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將數學課本中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設計成活動項目,讓學生通過“講數學故事”的方式,在數學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三)評價讓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具導向性
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而單一停留于分數的評價過于片面,如果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就能使評價變得全、準、活,使學生能及時獲得關于學習過程的反饋,然后有針對性地及時改進,進一步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更好地引領后期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筆者采取了多方式、多融合、多創新的形式,設計了兼具學科特色和趣味的數學評價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的、開放的游戲活動之中,對他們在聽、說、思、辨、做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等,進行多維度、多渠道的學業質量綜合性評價,做到有溫度、有信度、有高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體活動過程如下所示。
活動主題:解決問題我能行。
活動目的:評價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掌握及綜合應用情況。
活動內容:用三句話表達問題情境,正確列式解決求和、求部分的問題,并能簡單表達思考過程,由題寫式,由式編題。
場景準備:創設“農場”背景圖——四處小雞舍,雞舍里散落著雞蛋。
材料準備:“雞蛋”題卡A、B、C、D、E、F共6種,情景圖(找和教材主題類似情景圖),跟情景圖有關的問題卡,算式卡片。
個人賽:任意抽取一張“雞蛋”題卡,快速口頭列式,并能選擇其中一道題進行講解(說三句話和講述思考過程)。
評價標準:(1)快速正確列式,準確表達圖意,并簡要說出思考過程,得3枚印章;(2)正確列式,基本準確表達圖意,提醒后能說出思考過程,得2枚印章;(3)錯1題,基本準確表達圖意,思考過程及表達不清楚,得1枚印章。
團體賽:測評員給每個被測評的學生發一張情景圖,宣讀活動要求,測評學生活動完成情況。
活動要求:(1)每人選擇一處場景,說三句含數學信息的話,并提出一個問題;(2)列式解決問題;(3)小組合作,認真傾聽,努力幫助有困難的同學;(4)活動結束后,抽取一名學生代表小組回答指定問題,這個學生的成績將代表所在小組的成績。
評價標準:(1)準確表達圖意,正確列式,得3枚印章;(2)在測評員的提醒下表達圖意,正確列式,得2枚印章;(3)表達圖意和列式均需測評員提醒,得1枚印章;(4)抽選的學生代表能正確回答問題,該測評組每人得對應枚數的印章;(5)全程認真參與、互幫互助的學生再得1枚印章。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實現數學活動的課程化、理論知識實踐化,有效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場景中帶領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價值與魅力,進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當前,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尚處于起步階段,廣大數學教師應主動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在具體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不斷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