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研究員擁有四個博士學位?招聘兼職也應嚴把“質量關”
作者:陳廣江
發布時間:2024-10-13 22:06:18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陸續發布了該院多名研究人員的個人簡歷。其中,“95后”研究員趙子健簡歷中注明其擁有四個不同專業的博士以及兩個博士后,還有22項社會兼職,受到輿論關注。10月10日晚,該研究院發文稱,已暫停與趙子健的聘任關系,并對其學歷學位展開核查。
這是一份足夠“炸裂”的簡歷:四個博士、兩個博士后、若干碩士、24篇論文、22項社會兼職……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位研究員是一位不到30歲的“95后”。這種情況,恐怕只能用“學術奇才”來形容。要知道,攻讀博士學位并非易事,延期畢業也是常事。
在這份令人嘆為觀止的簡歷中,不少信息經不起推敲。從學位授予情況來看,該研究員所攻讀的博士學位均來自境外高校。目前,經初步核查,趙子健聲稱擁有的四個博士學位中,僅有一個獲得了中留服(即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另有兩個博士是通過在線課程獲得的,中留服并不認可。
從社會兼職看,“北大博雅民營企業家智庫特聘專家”“元培專家人才庫高級智庫專家”已被證實與北京大學無關,“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也被證實為子虛烏有。該研究院院長坦承,“他的社會職務信息,我們沒有完全核實”。
如果照此深挖下去,恐怕會有更多疑點浮出水面。這種情況下,該研究院暫停聘任并啟動核查,是必要的糾偏。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0日下午,該研究院還公布了一則通知,解聘了10天前聘任的另一名助理研究員。在同一批招聘的30名研究人員中,一名助理研究員被解聘,一名研究員被暫停聘任,此次招聘工作的公信力已大打折扣,難免令人生疑。
該研究院稱,其為自收自支社會組織,所聘人員均為兼職。盡管如此,也不能有“撿到筐里就是菜”的心態。作為一家正規科研機構,無論招聘專職人員還是兼職人員,都應嚴格把關,別讓沽名釣譽、弄虛作假之輩混進來。
目前來看,該研究院的招聘制度存在漏洞。該研究院兼職研究人員采取特別邀請、個人申請、同行專家推薦三種方式加入,這位“95后”研究員屬于個人申請。一份明顯存在“水分”的簡歷能順利通過審核,說明審核不嚴甚至流于形式。把名不副實的人聘為研究員,有損科研機構的形象,也會傷害科研環境。
現實中,一些人虛構學歷、頭銜,混跡于各類科研機構、學術活動,借此鞏固和抬升自身學術地位,進而招搖撞騙,撈取學術利益和經濟利益。“魏新河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今年7月,冒牌教授魏新河因涉嫌招搖撞騙罪,被批準逮捕。前車之鑒不遠,科研機構當引以為戒。
總之,哪怕是招聘兼職人員,科研機構也應嚴把“質量關”,別讓行內人看了笑話。科研機構應當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反思自身招聘制度的不足,堵住漏洞、把好關口,別讓渾水摸魚者有機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