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流傳,一名男子用電線抽打兩名赤身裸體的男孩,并稱“(要對孩子)全方位的管教到位”。10日,重慶市江津區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還原了事情經過,打人的是孩子父親,原因是孩子用黑色畫筆在小區三輛汽車引擎蓋上劃線,車主在業主群里發了監控視頻,要求孩子家長嚴加管教,孩子的父親就用這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母親把“管教”視頻發到群里,以此向車主道歉。

孩子淘氣,家長應該管教。但是,逼迫孩子赤身裸體,再用電線抽打,直至孩子身上傷痕累累,多處軟組織挫傷,這樣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紅線。在一些人陳舊的觀念里,打孩子是為了教育,怎么打都是家務事,外人管不著。事實上,無論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是《反家庭暴力法》,都要求監護人以文明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不得實施家庭暴力。家庭教育可以對孩子適當體罰,但是,“體罰”不是施虐的借口,“教育”也不是家長豁免法律責任的理由。警方對孩子父親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不僅是對孩子父母,也是對公眾的一次普法教育。

梳理此事,這對父母完全沒有保護孩子隱私的概念,虐打還不夠,還拍成視頻發到業主群里,雖然名義上是向車主道歉,但這種超出限度的懲罰,和公開展示的方式,暗含一種堵住輿論的意味——已經打成這樣了,不能再說不管教了吧。這說明,孩子媽媽對孩子受傷害的關注度遠不及對外界壓力的在意,更多是在維護自己的臉面,而非真正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總體來說,他們的表現是一種“教育失能”。從視頻看,兩個男孩子只有七八歲的樣子,他們為什么會在凌晨時分跑到車庫涂畫車輛?這背后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通常情況下,孩子的行為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結果,如果孩子習慣性地犯錯,可能說明日常家庭溝通的缺失。許多家長忙于工作,忽視與孩子的交流,導致孩子出現行為失常。劃車可能不是出于惡意,而是一種潛在的情感表達或尋求關注的方式。而父母的回應方式——在錯誤發生后直接采用暴力懲罰——恰恰暴露了他們缺乏有效的溝通與教育方法。

令人不安的是,輿論中,還有一些人對孩子父親的行為表示贊同,甚至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因為“不打不成器”,這類觀點深植于某些人的教育理念中。“你不教育,別人會替你教育”,這句常見的說辭反映出一些成年人對“教育”的狹隘理解,這樣的觀念忽視了兒童心理的復雜性,也忽視了教育是引導而非壓制的本質。要知道,當暴力成了被信奉的所謂“教育”手段時,孩子只會更加不知對錯。長此以往,親子關系會日漸惡化,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焦慮癥、抑郁癥,甚至產生自毀或暴力傾向。

兩個小男孩得到了解救,孩子父親將面臨法律懲罰,這無疑是積極的結果。但要看到,這可能不單純是個體困境,而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孩子父親是外地來重慶的務工人員,當這對年輕父母迫于生計,不得不經常深夜歸家時,恐怕他們既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學習如何為人父母。打工群體如果自己都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體系,在面對家庭教育問題時只會更加力不從心。因此,法律懲罰只是一個方面,給予流動人口家庭更多的支持,幫助年輕父母擁有更加穩定的生活,向更多家庭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才能讓更多孩子擁有健康、安全、充滿愛和尊重的成長環境。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