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設計的分析
作者:■文/劉 宏
發布時間:2024-10-10 11:18:4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與發展,我們對數學學科的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素養的培養,對教師也有著較高要求,既要革新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優化小學數學的教學結構,又要促進數學作業設計的轉型,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教學的問題現狀
(一)作業形式較為單一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比較注重教材內容的教學,忽視了作業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很多學校的數學作業設計、組織形式都呈現單一化的現象,作業設計內容較為枯燥,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如大多數作業都是以課本教材的理論性作業為主,題型與內容千篇一律,重復性作業較多,如此導致學生的完成率較低。同時,還存在學生消極、敷衍作業的現象和不認真對待作業的問題,更有甚者有抄襲作業的情況。教師一味追求以作業“量化”來實現“質變”的理念,這種教學觀念是錯誤的,容易使學生的課業出現額外增負的情況,與目前的“雙減”教育政策背道而馳,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作業設計較為籠統
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很多教師僅僅只是將其作為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單純地為了布置作業而設計作業。當下的數學作業,存在一個通病:較為籠統。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的學習需求相應也會有所不同。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質與學習需求,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偏向于設定統一且類似的作業。然而,這種概括性的作業設計,引發了一系列難以避免的問題。例如,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可能會遇到“無法解答”或“解答錯誤”的困境;對于數學基礎扎實的學生,這樣的作業則過于簡單,無法達到鞏固知識和鍛煉思維的目的,從而降低了作業教學的效率。
(三)作業設計缺乏探究性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沒有深入探究作業本身,單純地認為只要作業中涉及課堂內容即可。很顯然,這種教學觀念太過片面,不利于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有序開展。此外,部分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之后忽視了作業反饋,只是對作業進行批改。而對于錯誤原因、錯誤步驟、錯誤運算等方面沒有呈現出來,學生很難發現自己的運算與知識點的運用是否正確,這就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二、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靈活性原則
作業設計是衡量學生平時表現與學習進步的重要標準之一。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遵循靈活性原則,學生所面對的考試與應用題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一味地追求籠統化的作業設計,很容易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導致學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要運用靈活性原則設計作業。如此一來,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學生作為學習實踐的主體,是決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能否提高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設計時,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原則,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融入作業設計,有效增強作業設計的多元化形式,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適量原則
通過優化作業設計,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學業負擔,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遵循適量原則至關重要,即根據課堂教學實際及學生的學情分析來布置和規劃作業量。教師要避免過度關注教學任務和進度,而忽視了作業量的合理性。一旦作業量過大,學生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影響,進而可能導致他們的作業質量下降,甚至出現拖延完成作業的現象。
三、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創新作業形式
創新作業形式是提高作業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教師要不斷豐富和創新作業形式,構建基礎類、實踐類、體驗類作業,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對知識點進行把握和運用。
例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要加強作業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原則,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能夠接觸到自己熟悉的事物,如此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作業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同時,教師也可以開設實踐類作業:在購物體驗中,讓學生認識貨幣、測量物體的數據等;拓展類作業:數字卡片、幾何圖形的認知等;探究類作業:生活類應用題等。教師還可以進行思政類作業的設計,以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搭積木比賽”初步感知物體,引導學生搭建各種各樣的形狀,如房子、車或者其他簡單的物體。然后,教師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立體圖形或者自己所搭建的物體進行觀察,最后得出結論:從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一樣的。當學生對教學內容充分理解后,教師布置基礎類和實踐類相結合的作業。如基礎類作業:在課后,學生要完成練習冊里的練習題。實踐類作業:在課后,讓學生在生活中選擇一件物品進行觀察,并說出或畫出每一個角度物品有什么特點。通過本次作業的設計,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到了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與數學有關。
(二)分層作業設計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應持理性態度,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來說,一些學生數學基礎扎實,學習接受能力較強,還有部分學生則數學基礎較弱,接受能力慢。若對所有學生都采用同樣的作業設計,既無法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又無法充分發揮作業對他們知識鞏固和拓展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生學情設計相應的作業,從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多樣化,提高課堂作業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針對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安排較為簡單的作業;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設置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同時,這兩類作業都應緊扣課堂和學習進度,遵循靈活性和適度性原則,確保與教學實際相符,適度控制作業設計的難度。分層設計作業的難度,有助于各類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掌握知識點,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課后作業和家庭作業,邀請家長參與教育過程。教師與家長要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通過實踐獲取知識,掌握數學運算技能和相關的概念知識。
(三)完善作業評價方式
推動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離不開作業評價環節的正向引導。課堂教學評價、積極的書面評價都有助于學生的進步。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斷優化作業評價方式,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欲望。
書面評價和口頭評價是教師進行作業評估的兩種主要手段。對于作業完成度高、正確率高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正面表揚和鼓勵。例如,在作業本上寫下評語:“作業完成非常好,可見你學習態度認真,表現出色!”或:“你的作業正確率極高,繼續保持!”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進行口頭表揚,將優秀作業進行展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對于錯誤率較高或完成態度不佳的學生,教師則要耐心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逐步發現自己在解題過程中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要運用策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同時,適當的鼓勵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特性,總結出合適的教學策略。通過創新作業形式,加強作業的層次性設計,以及完善作業評價體系等措施,有效提升數學作業的效果和質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南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