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
作者:■文/馬曉鵬
發布時間:2024-10-10 11:16:0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根據《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考試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面臨著顯著的發展方向問題,也遭遇著教學質量日益嚴苛的高標準、高要求。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準確的導向作用。教師應加強對課堂評價的標準、方式的學習,具備正確的評價觀念,落實評價行為,形成評價體系,真正提升初中數學課堂評價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育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本文就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優化完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方面談談筆者的理解與研究,深化評價的育人導向功能,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讓教學評價在初中數學課堂發揮實效,真正強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課堂評價體系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變革
1.研究新高考評價體系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課堂評價必須要發揮篩選、核查的作用。由教育部頒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其核心內容是“一核、四層、四翼”。其中,“一核”指核心功能,是說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指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四翼”則是指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之間的協同發展。
2.研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變化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世界科技快速發展,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發生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義務教育課程必須與時俱進,不斷修訂完善,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對課程內容結構進行優化,研究制定了學業質量標準,指導性更強,突出了學段銜接,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時代意義。
3.研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研究表明,數學其實對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促進個人智力發展等方面意義重大,故而數學素養是當今社會每位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所以,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通過數學課程的教學,學生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存技能、基本思想、活動經驗等,形成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主要由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組成。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新高考改革方向一致,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核心素養,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生活,用數學語言描述現實生活。二是強化數學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三是注重合理化教學。四是滲透代數推理。五是加強幾何構圖。六是傳遞文化。七是積極拓展強化各學科間的有效融合。
二、初中數學教學評價的主客體及方式
1.評價的主體
課堂評價的主體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根據以往常用的評價形式,我們可以發現主要為他評和自評。他評,可以理解為由第三方進行評價,方式有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評價等,第三方的參與可以提升評價的客觀性、真實性、有效性。自評,可以理解為自我認知評價,教師完成授課任務后,回顧授課過程進行自我評估,幫助教師強化自我認知。
2.評價的客體
教學中,重要的個體就是教師和學生,而教學過程就是貫穿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活動。根據實際教學,對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的綜合評估就是教學評價。其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對學生學習和教學思路的一種外化行為,而學生的學習行為包含學習態度、內容、成果等多方面。教學評價把教師教學行為看作評價主體,把學生學習行為看作輔助評價,綜合課堂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方位評估。學生學習行為通常受到教師行為的影響,教學評估能客觀反映教學實效、端正教學行為。
3.評價的方式
教學中,除對教學最終成果進行評估,還對實際教學開展情況進行評估。評估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先定性評價,參考評價標準,對教學過程評價。再定量評價,巡查教學實際狀況,參考評價標準要求評估。實際課堂考核標準也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多元的過程,教學對象不同,各專業的教學內容差異化明顯,教學模式呈多元化,故不能用統一用一個標準評價所有的教學行為。故此,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分層次、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便于對不同課程精準開展評價工作。
三、教學評價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功能
課堂教學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活動,不同的教師、學生都會帶來不一樣的課堂實況。所以,引入第三方進行授課過程有效性評價非常必要,可以作為教學活動質量的一種客觀體現。
1.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能合理利用有效評價,將從第三方的角度對教師的教學帶來積極正向的反饋作用。課堂上,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容易片面地把學習成績作為課堂評價的唯一可量化標準,并未從第三方測評的角度出發引入課堂評價,使得課堂評價的教育功能無法得到發揮。然而,課堂評價作為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具有顯著的測評、激勵、反饋、導向作用。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采用正確有效的評價,能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給予正面的、直接的、積極的評估、肯定和認可,有效調動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2.助力教師的專業發展
通過觀察發現,初中數學課堂評價時,教師作為評價活動中的主要參與者,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實際實施者,是對學習行為進行評價的主體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課堂中教師對各種教學環節的整體把控能力,也是對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直觀反映,表現了教師的教學組織綜合能力。所以,教師提升教育理念的學習應用、優化課堂評價方式及手段、組織課堂的能力,都將幫助于教師自身專業化的成長發展,也是切實實現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
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1.教學評價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比重低
研究國家新課程改革時,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以人為本以學生學為目標的教育理念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開始大范圍地普及。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評價中,教師應嚴格貫徹并實踐以人為本以學生學為目標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評價中,有的教師仍無法準確認識到學習的目的,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采取一刀切的評價標準或方式,這樣只會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缺乏人性化、靈活性、有效性。
2.教學評價缺乏互動性
研究發現,初中數學課堂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知識傳遞的過程,教學評價則是這傳遞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維變化過程要有敏銳的觀察,并積極反饋進行整體把控,在動態調整中提高課堂評價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固化思維嚴重,占據著課堂教學評價的主導地位,往往基于個人認知,從個人的標準、自身的角度出發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嚴重依賴個人主觀意識,缺乏客觀的定性、定量評價,這樣只會導致實際教學評價缺乏互動性、科學性。
3.教學評價缺乏靈活性、客觀性、全面性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還是習慣性地看重分數,教學評價的標準、主體、方式都呈現出單一、固化的特點,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及綜合素質評價缺乏靈活性、科學性。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一定轉變,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新的理念還沒有落到實處,舊的評價體系仍然占主導。
五、初中數學課堂評價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實現課堂評價的互動性
教師是課堂評價的組織者,教師自身對教學評價的認識直接影響著課堂評價的實際有效性。所以,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要按照核心素養理念的要求,及時進行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式的升級、轉變,從而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首先,教師對課堂評價的目標有科學正確的認識。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普及,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發生了一定轉變,由以往的知識本位到現在的素質本位、能力本位,可以看出更加倡導對綜合素養的考核。這就要求一線教師要采用更加積極、準確、客觀的教學評價,培養出素質能力高的綜合性人才。其次,教師要注重課堂評價的互動性。隨著課改的進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課堂實際上是師生進行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知識傳遞的專業平臺。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對其學習行為進行全面了解。最后,教師要注重學生評價結果的動態調整,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認識到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認真分析和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到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并積極尋求改善教學過程的對策,從而提升課堂評價的科學性。
2.優化教師課堂評價行為,實現課堂評價的科學性
教師應定期進行行為的反思、優化、完善,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正確、有效的課堂評價中,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正確認識,切實有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采用豐富的教學評價形式。通過教學的語言、物質獎勵、教學體態、教學態度等,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認可與贊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隨堂測驗、課堂觀察、活動報告、課內外作業、考試、課后訪談、成長記錄等,也可以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教師需要統籌考慮講授的內容、學生的學習特點等,選擇適合的課堂評價方式。教師還要組織語言,增強評價語言的生動性、靈活性。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除了進行語言認可外,還應對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給予正面的、具體的語言評價,這樣學生更容易在課堂上產生情感共鳴。教師也可通過動態化的肢體動作,如贊賞的眼神、會心的微笑等,表達對學生的正面肯定。其次,教師要善于傾聽與觀察,教學行為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只有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認真的觀察、傾聽、分析,才能體會到學生的點滴成長,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因此,教師要用發展、動態的眼光看待學生,加強對學生的傾聽與觀察,從而優化自身的教學評價,有效提高課堂評價的準確性。
3.通過評價體系的完善,實現課堂評價的全面性
初中數學課堂評價體系的構建同樣是重要的一環,嚴密而完整的評價體系可以對評價過程提供參考,幫助課堂評價活動順利開展。在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大改革需要教師對傳統的評價體系進行重新構建,以此滿足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需求和初中數學課程改革的需求。首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在過去的課堂中,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可量化的評價標準,所有的教學行為都為成績服務,導致課堂教學評價不夠全面,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影響學習積極性。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師應采取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標準,在考核成績外,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在合作探究學習時的創新性等,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進行全方位評價,能較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要注重課堂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性以自我認知為標準,從個人角度出發,對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表現給予評價,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所以,在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普及下,教師要學會尊重、發揮學生的評價主體作用,教會學生采用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對課堂學習表現進行自我批判、反思,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4.提升課堂評價的精準性,實現課堂評價的針對性
初中生由于知識積累、學習習慣、認知水平、興趣方向的不同,表現出明顯的學習差異。過去一刀切的評價標準容易對學生進行錯誤評判,負面的評價只能給學生帶來挫敗感,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多元評價,精準施策,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方式對學生進行準確的課堂評價,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關表現,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思維過程的變化、活動經驗的積累,關注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可以全面考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在科學、全面、客觀、靈活的課堂評價中收獲學習的喜悅,從而有助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普及,切實有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對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正確的評價行為,有助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因此,教師應加強對課堂評價的理念、標準、方式的學習,樹立正確的課堂評價觀念,完善評價行為,構建評價體系,增強評價的針對性,精準施策,以培育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楊家莊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