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解疑中對比 資料引申中深思
作者:■文/張 靜
發布時間:2024-10-10 11:08:4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愛國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愛國古詩詞就是為了讓學生接受愛國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落實新課標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此,愛國類古詩詞在小學課本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學會整合,在主題引領下進行對比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采用學習任務群,通過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來設計學習任務群,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結構。”愛國詩詞不是零散地去學習節奏、詩意、情感和意境,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古詩三首》時,通過單元內容的整體感知,就可以讓學生梳理出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訓練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本單元的學習就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體會不同年代人們的“家國情懷”。本單元的主題情境為:傳承愛國文化內涵,憧憬美好未來。在這個主題下,依據課標中任務群的概念,這個單元的課文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任務群,呈現的方式主要是閱讀表現革命先烈事跡的文章,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認識生命的價值;運用朗讀、默讀等方法學習作品,感受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鼓勵學生用口頭或者書面的方式進行創意表達,我們可設置兩項任務:尋找愛國情;書寫家鄉夢。
依據大單元的任務設置,在完成第一個活動時,《古詩三首》中的三首古詩都是愛國詩,體現了不同朝代的不同背景下的詩人的愛國情。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以“愛國”為主題來貫穿教學始終。采用對比式的教學,深入理解詩人的愛國情。在共同的主題下,進行任務設置,整合資源,聚焦核心,擴大范圍,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學會質疑,在問題的引領下解疑探索
古詩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課堂上教師的“一言堂”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所以,在一定的主題下引領學生進行質疑,并且在問題的引導下解疑探索,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會讓古詩教學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以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為例,我們在教學中一邊質疑,一邊進行解疑。
疑問一:結合課后第二題的要求,從三首詩的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師:讀題目,結合注釋說一說,你從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問?
生1:《示兒》從題目了解到這是詩人寫給兒子的遺囑。疑問:父親為什么給兒子寫詩?寫了什么?
生2:《題臨安邸》從題目了解到這是詩人林升寫在臨安旅店墻壁上的“題壁詩”。你的疑問是什么?臨安是什么地方?作者為何要在那里寫詩?
生3:《己亥雜詩》從題目了解到這是龔自珍在己亥年寫的一組詩,詩題點明了寫詩的時間。疑問: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有何感慨?
接著,圍繞學生的疑問以及教師補充的問題進行探索。
疑問二:教師補充問題,學生結合自己的初步理解來說一說。
(1)在《示兒》中,陸游臨終前給兒子說了什么?他放心不下什么?
(2)在《題臨安邸》中,詩人林升在臨安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3)在《己亥雜詩》中,龔自珍看到了中國怎樣的現象?他有什么感慨?
疑問三:結合背景資料,繼續質疑,解疑。
三、利用資源,在情境中深入詩情
愛國類詩詞在不同時期詩人的愛國情感是一樣的,因此,在學習愛國類詩詞時,先要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地域,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在學習這三首古詩的時候,筆者課前搜集了三位詩人的生平簡介、歷史資料、背景資料等,同時也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這方面的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其次,讓學生去查閱當時時代背景下的這個詩人或者其他詩人的故事和古詩,如《示兒》中可以擴充學習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或者岳飛的詞《滿江紅》。也可以利用一些影像、圖片,還原當時真實的歷史情況,讓學生進入情境,更好地展開學習。
在《示兒》的學習中,筆者出示陸游的生平簡介,讓學生了解陸游從小就受到家庭的影響,他的一生都是為國效勞,為國擔憂。為了深入理解陸游的愛國情,就要了解當時北宋的歷史,特別是“靖康之恥”,這是陸游為什么一生都在盼望收復失地的重要原因。當學生走進了陸游的內心,這對于學生三觀的影響,對于學生情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會變成學生一生的精神食糧。當學生了解了這段歷史,再去體會《題臨安邸》中詩人的情感,就容易多了。當然,在深入理解古詩表達的內涵時,對比就是深層次的思維活動。比較《示兒》和《題臨安邸》的不同,就會發現《示兒》是從詩人的角度出發來表達愛國情,而《題臨安邸》是從其他人的角度來抒發感情的;《示兒》是敘事抒情,《題臨安邸》是寫景抒情。第三首古詩《己亥雜詩》,就可以用學習前兩首古詩的方法去查閱資料,最后我們再去區分三首古詩的異同。
四、重視誦讀,在領悟情感中沉浸內心
誦讀是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愛國古詩詞能夠讓學生在讀中悟到愛國情,感受到古詩詞的節奏美、音韻美、語言美、畫面美。因此,教師在教學愛國類古詩詞時,要注重對學生誦讀的指導。教材中選編的愛國詩詞,在不同學段都強調要有感情地朗讀。在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學詩詞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來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從朗讀中悟情。因此,在對愛國詩詞進行誦讀指導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示范朗讀,配樂朗讀,開展形式靈活的朗讀活動,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讓學生能夠熟讀成誦。
通過背景資料的引入,學生深刻理解了古詩的內容,體會了作者的情感。三首古詩的感情有區別,在《示兒》中,詩人至死不忘收復失地,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很是強烈,表現的是失望而不絕望的情感;在《題臨安邸》中,表現的是詩人對于當時國家現狀的無比憂慮,對于統治者的諷刺;在《己亥雜詩》中,表現的是詩人期待人才輩出,希望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這樣的情感通過朗讀來體會,通過朗讀來區分,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每首古詩的情感。
五、運用方法,在拓展學習中內化思想
在學習完三首愛國類古詩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愛國類古詩詞的學習方法,即通過對詩題和內容的質疑,結合注釋和查閱資料解疑,通過詩人的生平和背景資料的引入,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通過朗讀等方式進行感情的升華,這些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教師要善于總結,讓學生學到的方法系統化。當然,愛國類詩詞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不同時期的愛國內涵是不同的,所以這些方法里面最為重要的就是理解體會詩人不同的愛情情懷。在拓展延伸中,愛國類古詩可以延伸學習杜甫的《春望》,理解唐朝歷史背景下當時的安史之亂給整個社會帶來的災難,也給詩人內心帶來的痛楚,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歷史背景下詩人的愛國情的不同,期盼的不同。
六、聯系實際,在心靈的交流中升華情感
愛國,是中華民族最讓人刻骨銘心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國家付出畢生心血,甚至于生命。但是,這樣偉大的情感,在學生心里怎樣才能生根發芽呢?只有與現在的社會實際相結合,才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責任感。在課堂的結尾,讓學生談一談:你覺得愛國的體現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是學習文化知識,建設祖國;有的說是保護環境,綠色出行;有的說是遵紀守法,講文明,有禮貌等,這些都是新時代下的愛國體現。再讓學生回憶2020年的那場疫情,在那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愛國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他們說:“作為醫生,愛國就是沖上戰場,與病魔搏斗,哪怕失去生命。作為我們平常百姓,愛國就是聽從上級安排,不給國家添亂等。”這就是一份責任,對于祖國的負責,對于人民的負責,學生明白了愛國就是一份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就是一種無畏的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就是心懷天下蒼生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古至今,再從今到古,融會貫通,真正讓這些古詩詞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落地生根。
愛國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大單元背景下主題式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愛國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健康成長,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深化認識,提升思想品質,用傳統文化來滋養當代學子的心田,以達到語文教學以文化人的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公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