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義務段孩子升學!秋季教材換新后該何去何從?
作者:楊芷瑤 趙美 張競之
發布時間:2024-10-10 18:20:58 來源:華商云教育
距離開學已過去一個多月,各方對于教材換新眾說紛紜,有認為難度增加的,也有感覺更容易理解的。
究竟中小學學生適應情況如何?有沒有出現“水土不服”?教材換新對升學又有何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采訪了西安市部分學校和老師。
“ 運用新教材授課后目前學生的適應情況如何?”
西安高新第三中學教師劉華:
絕大部分學生適應良好
九年級化學新教材使用后,絕大部分學生適應良好。教材中柯柯和悅悅提出的問題符合學生認知,得到了共鳴。
同時,新教材注重情境的創設,增加了很多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消除了學生對新學科的恐懼心理,也激發了他們研究身邊事物的興趣。教材中很多活動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于學生的學習。新教材注重探究性、開放性、實踐性,這對部分思維能力強、學習熱情高的學生來說有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充分滿足了這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渴求。
但是,探究性、實踐性的問題往往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對部分習慣于傳統教學的學生來說,可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就需要老師積極地引導、輔助,使學生盡快地適應新教材的變化。
愛知中學教師王嬌:
教師需要適應新教材進行轉變
學生不存在適應不適應,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對他們來說用哪一種教材都是新的,他們沒有接觸舊教材。反而是教師需要適應新教材,適應新課程標準下教學方法的轉變。教材中圖文并茂,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為教師備課節省了更多的時間。
老師們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自發地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始終保住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致,便可學好化學這門學科。
雁塔十三小教師李媛:
作業有趣,孩子態度更積極
在語文一年級新教材使用后,學生在新教材的拼音教學和閱讀訓練中表現出不同的適應程度。由于新教材對拼音學習的安排更加細致,一些學生在適應期后能夠更好地掌握拼音,并且在閱讀中逐漸表現出更高的自信和積極性。
新教材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有所提高,他們更愿意回答問題,參與小組討論,表現出更多的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通過學習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學生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有所提升。
家長們也普遍反映,孩子在新教材的學習過程中,家庭作業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意義,孩子對語文學習的態度更加積極。當然,不同學生適應新教材的速度和程度會有所不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教材。
西安市新城區黃河小學教師張茜:
調整后使用更加得心應手
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換新后,進一步體現育人為本、素養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且進一步豐富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內容。在保持總體容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調整優化,突出中華文化立場,發揚革命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同時,注重聽取一線反饋意見。例如,注重幼小銜接,降低了一年級教材難度,課文和識字量比之前都有所減少,延長了拼音教學的時長,減緩了起始階段的學習坡度。科學安排識字寫字序列,優先學習字形簡單、構詞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漢字。
這一些恰當的增、刪、調、并,更加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既落實了減負政策,又突出了新教材的進階性和銜接性,教師和學生使用起來都更加得心應手。
“ 教材換新后對學生升學有何影響?”
新知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嵐:
注重幼小銜接、難度降低
新教材改革后更加注重幼小銜接,注重跟生活和已有認知銜接。以一年級語文為例,不再是一見到課本就都是拼音,而是天、地、人、口、手等基本漢字,因為學齡前兒童進入學校,并不代表零準備,像一些基本字他是認識的,增加漢字的學習,實際降低了難度,強調了學習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同時,這次語文課本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延長了拼音學習時間,這也有助于學習難度的降低,幫助學生愛上學、愛學習、愛老師,讓他們與學校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
愛知中學教師王嬌:
更符合學生認知,有助于學習習慣內化
新教材更換勢在必行,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須,數字化技術的出現使實驗由定性向定量轉變、傳統實驗粗略向精細化轉變、驗證性向探究性轉變,展現新的科研成果,體現社會發展價值作用。
并且教師也要不斷地接觸新鮮事物,一本書用一輩子,老師也會疲勞,不斷地有新鮮事物的刺激,老師也會有源源不斷的激情去面對很熟悉又有點陌生的課本和知識。
新教材的編排更符合人的認知。以前在教授某些章節的時候,總感覺不是很順手,要適當調節章節的順序或者某些知識點的順序,但是現在的新教材暫時沒有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而且新教材把每一節課要學習的框架會用綠色稍大的字體編排出來,上課的時候和老師的板書基本一致,真的做到了學校一直提倡的“閱讀”“理解”“表達”的理念。化學考題不僅僅是單刀直入的理科思維,也要滲透綿綿柔情的文學素養。長期這樣堅持,學生閱讀理解題意的水平也會大幅度提升。
西安高新八小教導處副主任元妮妮:
提升時代性和科學性,為培養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以學校目前使用的三年級信息科技課新教材為例,教材的更新不僅提升了課程的時代性和科學性,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機會和資源,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這種變革有助于培養具備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近兩年,科技特長生政策日益受到重視,眾多學校為在信息學競賽、軟件認證及機器人賽事中獲獎的學生提供降分錄取、單獨測試等優惠。其次,招生政策中,信息科技課程成績逐漸納入升學考試評價體系,部分地區已將其作為中考科目,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高校及重點高中在自主招生時,也注重考察學生的信息科技能力和創新潛力。
最后,在考試政策方面,信息科技中考的普遍實施強調了該學科的重要性,而高考加分政策雖對藝術和體育特長生有所調整,但科技特長生的加分政策仍可能因地區和學校的不同而有所保留。新教材的出現,和這些政策共同促進了學生信息科技素養的提升,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雁塔十三小教師張瓊:
與高考改革相銜接,提升學生競爭力,促進教育公平
結合升學政策分析,教材換新首先與高考改革相銜接,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而非單一的考試成績。這將引導學生更加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和能力的培養,為高考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在于促進教育公平,新教材的推廣使用有助于縮小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推進,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提升學生競爭力,通過新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升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有利于其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
因而教材換新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不僅適應了新時代教育需求,促進了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新,還加強了幼小銜接與跨學科融合。同時,新教材與升學政策的銜接也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和促進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