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語言文字的應用技能,還要承擔培養學生思想品質和正確三觀的重要任務,這一點在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愈發凸顯。課程思政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前提,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效融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價值引領上的獨特作用,以實現“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統一,構建“大思政”課程育人新格局。在這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尤其高中語文課程中具有豐富思政素材的革命傳統作品,其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學習這些作品可以深刻感受中國人民艱苦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對于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

一、高中語文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發揮語言文字載體作用

語言是人類思想的外化,文字則是語言的具象表達。高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遞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學生在閱讀文本、學習知識、分析情感、探討意義的過程中,就能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體現革命傳統價值觀

革命傳統作品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展現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質和精神風貌,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革命傳統作品還具有獨特的學科價值和育人功能,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著重要地位。學習這些作品,學生可以從中感受不同的革命精神,感知其中蘊含的重要價值觀。如謳歌革命烈士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頌揚時代楷模執著探索精神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及反映中國軍民百折不撓、意志堅定的《長征勝利萬歲》等,這些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是激勵學生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中國革命傳統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劉和珍、《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柔石、白莽等五烈士,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深刻感受他們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又如《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中的全黨全國人民,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這些作品傳遞的正能量是在引導學生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先,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與高中語文課程相結合,是培養學生思想品質、正確三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革命傳統作品,可以感知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學生不僅思想能夠受到熏陶和影響,還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價值和道德,什么是成長的目標與方向,這將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二、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方法單一

在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中,教師要想挖掘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就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政治覺悟,如果教師能力不足,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就會欠缺,教學內容、方法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學生對思政教育興趣不高,那么教師只能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內容和方法就會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很容易產生倦怠情緒,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積極性。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包括思想品質和道德觀念培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單一性會限制這一目標的實現。

(二)學生參與度低

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涉及抽象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包括很多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因此,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歷史知識才能深入理解。但在設計學習中,大多數學生覺得作品中的思想和價值觀距離自己的生活較遠,沒有實際應用的意義。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導致學生對思政教育興趣不高,參與度低,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領會其中的思想內涵。

(三)評價方式不夠科學

目前,高中語文課程思政評價方式主要依賴于考試和作品評定,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反映課程思政的成果。此外,評價標準較為抽象和主觀,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和科學,加之部分教師受主觀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很難規范量化學生的思政教育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教師對同一學生的評價存在較大差異。不科學的評價方式不僅難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還無法有效指導學生的成長。

三、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一)豐富教學內容與方法

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煥發新的榮光,但不同的方法適用情況各不相同。例如,在講授《長征勝利萬歲》一課時,教師可以將音視頻與思政作品相結合,將參觀吳起鎮革命舊址實踐活動與長征精神宣講會相結合,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習作品中具體場面的描寫,理解楊成武上將對長征勝利結束的喜悅、激動和自豪之情。還可以通過作品中的角色特點與情節,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人物的品質、行為,以及作品如何反映及反映了怎樣的革命精神和價值觀。

傳統的教學方式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除了采用激情朗讀、情境教學、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和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互動體驗,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讓學生感受歷史場景,體會革命歷史的震撼力量。互聯網也可以為師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互動平臺,學生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都能參與學習,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還大大提高了課程思政教育效果。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驅動力,也是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有了興趣,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因此,教師要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就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學生學習和理解革命傳統文學作品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博物館、歷史文化遺跡等,讓學生了解作品革命歷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可以組織主題演講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分享自己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和感悟;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公益活動,使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質;也可以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從中提升社會責任感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課程思政的實際價值,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采用差異化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如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打造作品賞析、個性展示、創新思維等交流平臺,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轉化能力、創造思維能力、跨學科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及文化修養。

(三)完善評價方式

高中語文課程思政成果評價要客觀、專業和全面,評價標準要具體明確,不僅要包括學生思政品質的評價,還要包括學生的賞析、表達、實踐應用等方面的評價。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力求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例如,教師可以從學生撰寫的思政感悟或小組討論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和學習管理系統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答題情況、參與討論的頻率等信息,客觀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合理評價學生的課程思政成果。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打破單一評價的局限性,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科學、真實、有效。

總之,筆者深入討論了新時代課程思政與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相融合的重要性及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策略,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這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學生和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同時,教師要認真研判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拓寬教育渠道,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合二為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要積極完善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和公正。這樣一來,學生也會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自己成長的動力,助推自己成人、成才。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三賢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