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興咸”大會的參會人員在咸陽重點打造的產學研用交流合作平臺陜西氫能質量技術創新園觀摩。 本報通訊員 王曉田攝

自2021年第一屆“人才興咸”大會舉辦以來,咸陽簽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合作項目624個,投資總額1340多億元。近3年,咸陽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62億元,年均增長13%,位居全省前列。

9月19日,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發展大會暨第三屆“人才興咸”大會召開。大會規模升級、合作升級,吸引更多人才匯聚咸陽,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 人才大會招才引才

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發展大會暨第三屆“人才興咸”大會吸引來自全省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的人才匯聚一堂。

“這次大會,聚集的不僅僅是項目,更是創新、是人才、是未來。”9月29日,咸陽市市長冷勁松表示。

大會表彰了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聘請21位院士為咸陽“科技顧問”;簽約項目15個,涉及產學研用合作、人才團隊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領域。

“連續舉辦的‘人才興咸’大會已成為匯聚省內外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是咸陽人才工作的一張名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主任李芳說。

2021年、2023年,咸陽舉辦兩屆“人才興咸”大會,打造人才“孵化器”,優化人才成長生態,有力促進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與416家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建立人才科技合作關系;聘請55位兩院院士擔任咸陽“科技顧問”;簽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合作項目624個,投資總額1340多億元……一項項亮眼成果背后,是咸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有力推進。

“近年來,咸陽聚力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在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希望各類人才在咸陽分享創新智慧、布局創新成果,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咸陽市委書記夏曉中表示。

■ 創新機制留才用才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近年來,咸陽出臺《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建設市級政策包》等文件,讓引才政策更優惠、聚才良方更有效、人才服務更貼心,吸引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紛紛落戶發展。

“企業落地咸陽以來,產品試驗、生產經營平穩。這得益于當地政府長期以來積極幫助我們協調各種資源、解決難題。這些關懷,讓我們倍感溫暖。”科技成果轉化企業代表、陜西晶彩明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克軒說。

咸陽市委組織部部長王宏兵介紹,近年來,咸陽以“興咸人才計劃”為統攬,配套出臺人才招引等方面優惠政策10余個,構建了“1+N”人才政策體系。

“如今,咸陽人才機制更靈活,通過產業創新聯盟+高校+專家團隊‘3+’人才共享模式,有效破解了企業招才留才難題;選聘‘科技大使’,暢通了人才科技合作之路。”王宏兵說。

“長期以來,咸陽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給政策、給支持,培養了一批科技顧問、科技大使、科技經紀人、科技特派員,激活了眾多實驗室的技術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衛紅說,“作為咸陽的科技顧問,我將積極推動西北工業大學與咸陽的進一步交流合作,助力咸陽高質量發展跑出更快速度。”

目前,咸陽擁有或合作的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級和省級領軍人才292名;現有高層次人才5.8萬名,其中,碩博及以上學歷人才7100名;擁有國家級研發中心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9個,培育人才、成就人才的載體更加強大。

■ 更高平臺深化合作

位于咸陽高新區的陜西益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銷售食用益生菌的生物科技公司。

在這次“人才興咸”大會中,該公司獲評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建設先進集體。

公司總經理邱先鋒介紹,公司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開展產學研合作,組建了“陜西華為中醫藥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個科研中心,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了從小試、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發展鏈條。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和技術創新的推動。”邱先鋒說,企業落戶咸陽以來,一系列利好政策舉措,讓企業人才在咸陽發展的信心倍增。

近年來,咸陽持續擦亮“人才興咸”品牌,聘請55名科技顧問、272名科技大使、424名工業科技特派員、889名科技經紀人入校駐企,舉辦“三項改革”進咸陽等路演活動581場次,發布“揭榜掛帥”技術需求83項,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今年“人才興咸”大會上,合作再升級。咸陽市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了創新港咸陽新區項目建設合作協議,雙方將建設一批科創平臺和孵化器,孵化和落戶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深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合作交流。

“咸陽與西安交大的簽約具有里程碑意義,必將加快陜西創新驅動進程,形成西安—咸陽一體化部署創新、一體化部署產業、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新格局。”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說。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