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位一體 聚焦四個主力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文/張志虎 邱新勇
發布時間:2024-10-09 15:36:3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構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行為習慣養成起著決定性作用;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學校不僅傳授知識,還通過各種課程和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社會教育是學生道德養成和道德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實踐活動和公共資源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平臺。
一、把握主方向領會政策,賦能均衡發展
近年來,我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科學教育觀念,增強協同育人共識,緊緊圍繞“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個目標,積極探索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現實路徑和方式方法,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
二、堅守主陣地五育并舉,促進全面發展
落實國家政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認真貫徹“雙減”和“五項管理”政策,建立制度體系、完善作業公示、優化作業設計、重視集體備課、加強質量監督、科學設計課后延時服務課程,堅持“減負”和“提質”兩手抓,嚴格落實教學常規。
尊重個性創造,豐富社團活動。學校開設了藝術創作、科技創客、音樂舞蹈等30多個特色社團,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實現活動育人的目標。
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舉辦經典誦讀、革命傳統歌曲大賽等校園體育藝術科技節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紀念館等,讓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加深對革命歷史的理解。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國家的發展和變化,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開展評優樹模,強化學生的養成教育。持續開展養成教育和“三好學生”“美德少年”“文明班級”等先進評選。通過樹立榜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引導學生關注自身行為規范,注重品德修養,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質。
關注心理健康,促進和諧健康成長。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定期舉辦“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心理狀況篩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為學生解決心理困擾和問題,提高學生應對挫折和壓力的能力。
三、突出主渠道三位一體,強化協同育人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機制。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家校共育工作小組,建立家校共育工作機制,完善協同育人規章制度,明確工作任務,夯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強化工作保障,確保家校共育工作有序開展。
加強家校聯系,協同育人。印發家校聯系卡,舉行家長會、“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入校上課或參與班集體的各類主題活動,共同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學校要有意識地引導家長變身為學校管理的參與者,教育教學的監督員,家庭教育的實踐者。
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合力。邀請司法干警和法制副校長開展法治安全進校園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實踐活動,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
四、針對主群體精準幫扶,做實“扶弱濟困”
針對家庭困難學生、問題學生多的實際,學校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持續開展“紅色領航濟弱困,教書育人精準幫”活動,三年來,我們累計幫扶困難學生、問題學生600余人次。
完善大家訪和談心制度。定期組織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我們鼓勵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談心,傾訴自己的困惑和煩惱。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強化幫扶工作意見反饋。我們建立了幫扶工作反饋機制,認真聽取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幫扶工作策略和方法,確保幫扶工作始終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狀況。
細化貧困學生幫扶考核。制定《做好困難學生精準幫扶的若干規定》和《困難學生精準幫扶考核細則》,對幫扶工作定期評估考核,強化幫扶工作過程管理。
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構建了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協同育人工作,不斷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聯系與合作,持續探索和創新育人方式方法,形成更加緊密的協同育人網絡,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