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育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探索
——以校本課程實踐應用為例
作者:■文/鄭煥珍
發布時間:2024-10-09 15:12:1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校本課程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它主要是指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和開展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現實需要,結合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辦學傳統和特色優勢,緊緊圍繞辦學理念,以學校師資為依托,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
在新課改背景下,建構并形成以校為本的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并很好地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圍繞課程、聚焦課程、依托課程,才能真正讓辦學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才能有效凸顯學校辦學特色,不斷積淀厚重的校園文化,使教師和學生得到有機統一、實現最佳發展。校本課程是國家學科課程的延伸與補充,是學科課程中部分內容的有效拓展,也是立足校情、立足學情的課程架構。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進一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實現五育并舉育人目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載體。我校充分整合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體系,基于語文課堂古詩文教學實踐,“雙管齊下”豐富內容與形式,旨在積極探索并開發詩文育人校本課程。
一、詩文育人校本課程的開發路徑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按照不同學段設置科學合理的目標,更需要扎實做好“硬支撐”,那就是編好校本教材。
(一)目標設置
溫儒敏先生說:“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就有所感覺了。”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以誦讀為基礎,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設置具體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以誦讀和興趣為重點,通過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通過插圖、詩配畫、積累闖關等形式,引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第二學段(3—4年級),能將古詩文讀準確、讀通順,感受古詩文的節奏美、音韻美。在誦讀過程中能夠想象畫面,嘗試體驗詩文情感,領悟詩文大意。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課外古詩文積累量,能讀出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優秀作品的感染力,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二)精編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的主要框架和核心內容,是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我校高效統籌教育教學資源,凝心聚力推進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
一是科學謀劃巧布局。《跟著詩文去旅行》校本課程的內容選取,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為主要導向。從縱向看,與學校二十四節氣課程相交匯、融合,如立春時歌詠“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立冬時誦讀“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從橫向看,更多地注重中段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接觸大自然,體會美好情感,在選篇時主要以山水田園詩、送別詩、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文為主。如“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高段的學生逐步認識社會,能領悟出詩中的哲理,對待問題有自己的見解。高段的課程內容在選篇時,以哲理詩、愛國詩為主。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在編排時由淺入深,呈現出層層遞進的趨勢。此外,詩文育人校本課程的選篇還結合了課程標準中推薦學生誦讀的優秀古詩文中段50篇(段),高段60篇(段)。
二是形式內容齊發力。為了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跟著詩文去旅行》教材的編排中采用了圖文并茂的形式,在內容選擇上兼顧文學性和趣味性,每個板塊的建構都獨具匠心。“源頭活水”旨在親近作者,了解創作背景;“心有靈犀”力求讓小讀者們成為“悅讀者”,初步感受讀詩的樂趣;“積金累玉”幫助小讀者更深入地走進詩歌,體會其精華和內涵;“小荷才露”從詩歌中找出訓練點,進入詩境,感悟詩意,體會詩情,品味語言;“廬山真貌”力求收獲更多,拓展延伸。“春色滿園”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加語言積累,提高了他們的文字運用能力。
二、詩文育人校本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一)校本課程實施的核心內容
詩文育人校本課程實施的核心內容,主要分為四個層級。
第一層級:誦讀。學生利用校內誦讀時間進行集體誦讀、詩詞接龍、配樂朗讀等,學校每周一升旗儀式安排“跟著詩文去旅行”模塊,教師以多種方式領讀、認讀古詩,并在校內設置“跟著詩文去旅行”活動,讓學生能真正穿梭在“詩詞”的大道上。每天早操前五分鐘為古詩誦讀時間,中午、下午放學為誦讀時間。校外,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文進行誦讀,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進行同類古詩文的拓展閱讀。
第二層級:賞析。教師選擇經典古詩文內容,和學生一起從詩詞內涵、寫作背景、作家生平、歷史事件等多角度進行賞析。賞析安排在國學賞析課時間,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賞析內容和賞析形式,按照“帶領學生賞析—輔導學生賞析—獨立賞析”的路徑梯度進行。
第三層級:競賽。班內開展“詩詞知識問答”“古詩誦讀接龍賽”“飛花令”等趣味競賽。校內每學年進行古詩文考級,以古詩誦讀篇目定級,頒發“詩詞小達人”榮譽徽章,引發古詩文誦讀風潮。
第四層級:展示。聚力創設平臺,利用藝術節、傳統節日、班隊會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引導學生以思鄉懷人、感恩勵志、愛國憂民等主題開展經典誦讀。我校以“一花一舞一傳承”為主線,將傳統詩文與韻律操等形式結合創編,進一步豐富詩文表現形式。
(二)校本課程的科學評價
我校對校本課程推行綜合評價辦法,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在評價內容上,不僅關注詩詞知識的獲取,更重視學生多方面素養的發展。不僅關注學習結果,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和詩文誦讀、賞析、交流能力的發展。在評價主體上,我們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進行結合。在評價方式上,我們要求學生能夠在賞析課上發表自己對古詩的獨到見解,并能針對教師的提問進行有理有據的回答;能獨立完成對詩歌的賞析,并能在國學賞析課上進行展示;愿意用誦讀、繪畫、講故事、改寫古詩詞、收集拓展詩文等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課程的實施不僅是為了完成誦讀任務,更是為了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詩文育人校本課程的卓著成效
詩文育人校本課程是學校對國家基礎課程的整合與延伸,也是對新課改理念的生動實踐。我校自2016年開始詩文育人的探索和實踐,通過對詩文誦吟學習進行系統化、課程化的頂層設計,遴選中華優秀傳統詩文,開展多元化的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誦吟詩文、積累詩文、創作詩文的過程中,大力傳承民族文化,全面提升綜合素養。在校本課程研發、教材編寫中,我校教師既豐富了自身學科專業知識,對課程體例有了基本認知,也更好地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形成了詩意與精神共生的校園文化。學生也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提升了古詩文誦讀量,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均有了明顯提升。具體表現為:中段學生能夠關注古詩文中的文化常識,并重視文化常識的積累。高段學生能夠關注詩文字眼的推敲,通過比較不同詩人作品的差異或同一個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之間的差異進行研究性學習。
總之,課程是學校價值理念的體現,也是學校的文化內核。我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誦讀為始、以發展為要,基于基礎課程開發的詩文育人校本課程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了更優質、更高效的選擇,讓古詩文真正走進學生視野,走入學生內心。同時,學校依托校本課程引導學生熱愛古詩文,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培養了一批批具有文化自信的優秀學子。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第十六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