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幸福感來自學生的成長、自身的付出、同行的肯定、家長的信任、心中的夢想、未來的期望等多方面。教師幸福感是時代發展、教育進步、職業擔當、自身奮斗等因素在個人成長中的交融性表征,是個人發自內心地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高度尊重與熱愛。結合教師職業屬性看,教師職業幸福感應有敬業、專業、樂業三重色支撐,敬業是底色,專業是主色,樂業是本色。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從六個方面高度凝煉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為教師職業幸福發展指明了奮進方向。教師職業幸福感將在努力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行動中得到彰顯。

敬業: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道德情操繪就教師職業幸福底色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教師職業不只是關乎個人榮辱,更關乎學生成長、人才培育、教育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演進,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每一位教師都應深刻領會教育、科技、人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清醒地認識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日益重要性,從而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和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樹立“做人民滿意教師”的高遠職業追求。新時代下,國家在提升教師社會地位、持續增加教師收入、加強優秀師資培育等方面付出了很多看得見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因教師的辛勤付出而絢麗多彩,《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目前專任教師有1880.36萬人,中國教師支撐起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在滿懷希望的時代里,教師心懷感恩,至誠報國,就會在教書育人實踐中自覺將“小我”融入時代“大我”、人民“大我”、國家和民族“大我”。

自覺涵養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打牢師德根基,堅定道德追求。人們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總抱有很高的期許,教師職業備受關注,也備受社會敬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和周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孔子的仁愛、德性至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誠之心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張桂梅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于漪始終以“我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祖國的未來”為職業信仰……一代代良師躬耕教壇,默默付出,他們成為了學生一生的鏡子,明日的學生將是教師的影子,繼續以赤誠之心踐行今日諾言。當教師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職業價值,并對所從事的職業始終保持敬畏之心,才會有堅守道德情操底線、追求高遠理想信念的幸福底色。

專業:以精湛高超的育人智慧和潛心治學的躬耕態度,淬煉教師職業幸福主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何為專業?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6年聯合發布的《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描述了教師專業的特點:“教師工作應被視為一種專門職業。它要求具備經過嚴格而持續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的公共業務;它要求對所轄學生的教育與福利擁有個人的及共同的責任感。”作為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專業人員,教師必須自覺將自己的使命責任與學生緊密連接在一起,立足學生實際,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提升自身教書育人的專業實踐能力。

恪守“四個引路人”信條,不斷提升自身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面對新時代對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做好“引路人”首先就必須抱有永不滿足的謙遜態度,終身學習,主動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加強學識修為,提高教書育人的專業本領,以“好學”之師感召“為學”之生,以“知困”之教啟智“知不足”之學,以點石成金之智慧化解學生的困惑。

勇擔使命責任,自覺端正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必須善于學習,掌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與不正確的教育教學言行作斗爭,在追求教育高質量發展、人才高水準培育的道路上,開拓創新,潛心治學,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以信仰傳遞信仰,以真理推動真理,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信仰、真理力量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為人為學的魅力。

樂業:以仁愛之心和永不懈怠的弘道追求,永葆教師職業幸福本色

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教師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時代的號召,教師應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承擔起教師的重要職責,自覺成為一名樂于奉獻、敢于創新、有所作為的優秀教師,以飽滿的精神風貌,為黨和國家培養優秀人才。

胸懷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己任,毫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在嚴愛相濟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學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往往是在“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循環往復中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也是有著多樣化特質的鮮活生命個體,成長永遠是充滿變數的差異化客觀存在,教育不能也無法用完全相同的尺度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成長過程。教師要努力促成所有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有差別的成長,為此,教師需要理解學生、包容學生、支持學生、站在學生立場想問題辦事情,也需要幫弱培優、扶危濟困、公平相待、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既能夠關注問題,又善于分析原因,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講求教育藝術,讓批評如春風化雨、讓教育潤物無聲,融入學生內心深處。教師也要增進情感投入,始終滿腔熱情,對待學生一片丹心,以換位心、同理心、公平公正心愛學生。

堅守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永不懈怠。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教師“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教育千秋偉業需要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在本職工作崗位兢兢業業付出,每位教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既連接著學校、家庭與社會,也連接著學生的現在和未來,關系著國運、民魂。為此,教師不僅要提高專業技能,涵養道德情操,更要有以教書育人為終身事業的執著,有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做好教師的職業定力。潛心從教,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志向;以生為本,有不讓任何一位學生掉隊的信心;終身學習,有當好學生成長引路人的堅定;忠于職守,有為教書育人事業奮斗終生的擔當。不改初心,全心全意,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教師職業的辛勞與崇高的職業地位、與國家繁榮強盛和民族復興總是統一的, 堅定不移守初心、擔使命、育英才,看著學生一個個從懵懂變得聰慧,從校園走向社會,從現在奔赴未來,看著曾經的學生在和國家民族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接續奮斗中不斷做出新成績,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