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分類考試作為選拔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國家職業教育體系優化升級的關鍵之舉。高職分類考試每年3月拉開序幕,被錄取的學生需等待至同年9月步入大學校門,其間存在長達半年的“空窗期”。如何有效利用這段時間,對“準新生”開展有效教育,減少學生出現學習“脫鉤”、成長“斷檔”等現象,儼然成為不容忽視和回避的現實問題。對此,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西工業職院”)精準謀劃、靶向施策,將“空窗期”逆轉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與吸引力的“黃金期”。從2022年起,學校“小切口”選題,將入學前、在校中和畢業后教育銜接融合視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教育實踐。

點亮空窗期:

筑基未來,全力響應準新生需求

近年來,針對高職分類考試的關注度與日俱增,部分新生坦言錄取后至入學前半年空當期間出現了學習目標模糊與動力不足等問題,且引發了學生與家長的普遍焦慮。陜西工業職院積極響應社會期盼,主動肩負教育使命,將教育觸角延伸至入學前,有效利用這一寶貴空窗期,視其為“準新生”角色過渡的黃金契機,同時作為職業生涯啟航、學習熱情激發、自我管理強化的核心時段。學校創設3.5年一體化教育新范式,優化常規教育體系,旨在通過精心策劃兼具多元化且系統性的入學前銜接教育體系,助力新生平穩過渡至高等教育階段。

吹響集結號:

黨委領航,全員共繪教育新藍圖

陜西工業職院“一盤棋”系統謀劃,黨委領航設計,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各負其責、協同配合,持續暢通工作運行機制,不斷強化教育組織領導和協調保障。搭建黨委書記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專項抓、業務骨干具體抓的工作架構,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職責,科學制定入學前銜接教育實施方案。聚焦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圍繞價值引領和文化浸潤、安全預防和心理健康、身份認同和成長發展等重要內容,統籌學校圖文信息數據庫、思政教育素材庫、二級學院專業知識庫,搭建全方位、多領域教育平臺,幫助學生在入學前全面了解職業教育的內涵、熟悉學校辦學歷史、預熱大學知識、啟蒙專業技能、確立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習慣,縮短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的“適應期”,加速完成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過渡。

搭建智慧梯:

云端啟航,全景賦能積分新模式

針對“準新生”群體復雜性、個體差異性、學術層次多樣性、價值觀多元性等特點,陜西工業職院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課程主干”的教育理念,緊密圍繞學生特點做精做細課程內容、做活做巧教育方式,著力構建內容豐富多彩、方法靈活多樣、學生真心喜愛的高品質課程體系。大力推進短學期模式先行先試,依托數字教育云平臺賦能教育教學,打造“啟航課”系列線上教育項目,打破時空壁壘,拓寬入學教育學習時空,積極構建了涵蓋職業教育認知、校史校風體驗、職業規劃探索、學術思維訓練、自我管理強化、信息技術運用、創新創業啟蒙、社交能力提升等多維度的課程體系。靈活更新教育方式方法,設立學分廣場,提供包括視聽學習、文章選讀、知識闖關、趣味答題、觀點交流等多樣學習形式,通過記錄學習足跡、每日積分排名、總積分榜及連續打卡天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學前銜接教育獲取的學習積分,可于入學后兌換選修課程學分,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知識獲取的滿足感和知識競速的成就感,從而有力促進“準新生—在校生”教育的一體化進程。

照亮前行路:

成效卓著,全速培養高素質人才

陜西工業職院將入學前銜接教育與入學后系統教育相互契合、有機結合,入學前銜接教育發現的新問題、新特點及時校正創新入學后系統教育,入學后系統教育的豐富實踐指導創新入學前銜接教育,構建了入學前與入學后、校外與校內有機銜接的培養模式,形成“準新生—在校生”一體化教育體系,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實踐經驗,發揮廣泛交互的信息優勢,優化資源配置,縮小教育差異,有效縮短新生適應期。自2022年學校開展入學前銜接教育以來,持續供給優質通識素養課程100余門,選課超過2.6萬人次,超過1萬名高職分類考試錄取新生高效完成了短學期課程,全方位擴展了“準新生—在校生—畢業生”教育大數據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應用場景,持續深化教育教學創新改革,凝練典型經驗、做法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協同育人效果持續向好。截至目前,學校縱深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北京精雕、寧夏共享、華為集團、陜西隆基、寶鈦集團等省內外優質頭部企業對學生綜合素養高度認可,校企聯合開展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年均近1000人,超過往年同期學生人數12%。

陜西工業職院秉匠心守初心、“慧”做引路人,致力于學生需求與資源配置、入學前和入學后、知識傳授和技能提升的有效銜接、融會貫通,加速構建獨具學校特色的入學銜接教育模式,為高職院校做好分類考試錄取新生入學前銜接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方法,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鋪就陽光之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