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兩名小男孩在與家人走散后,通過銀行ATM機的緊急求助按鈕成功求救,上演了一出教科書式的自救。走失的孩子利用銀行ATM機成功自救的現象,其實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如今年8月份,央視新聞也曾報道,一名小女孩走失后,通過向銀行ATM機求助,成功找到了家長。

銀行ATM機的緊急求助功能,雖然不是為了幫助未成年人而設置的,但正如多次出現的成功自救案例所示,它的確能給失聯的未成年人提供幫助。并且,相比其他一些自救方式,它還具有多個方面的優勢。一是,ATM機的社會普及程度較高,可以說大街小巷都不少見,且極具辨識度,容易被未成年人找到;二是,其緊急求助功能一般24小時“在線”,理論上可以讓需要幫助的孩童在任何時間都能獲得“響應”。就此來說,它也算得上是一種提升未成年人安全系數的“準公共基礎設施”,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起來,讓其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未成年人。

當然,現實中,還有不少成年人都未必知曉ATM機這個功能,更遑論未成年人。這就需要從家長到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和機構,做出針對性的安全科普教育。事實上,近年來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像不少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就是安全教育。但走失孩童向ATM機求助這樣的“機智”且“接地氣”的自救現象,也啟示我們的安全教育,還可以打開更大的視野,向孩子傳遞更多操作性、實用性強的安全常識。

實際上,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本就應該重視凝聚社會合力,并與未成年人所面臨的真實的生活環境相對接。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社會主體,加入到未成年人安全網絡的建設中來。另一方面,日常的安全教育,也要重視利用好各項社會資源,并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在一個更為“真實”的社會環境下,來思考如何傳授給孩子更多可行和有效的自救知識,而不是停留在一種“想象”當中。

可以說,安全教育越是接地氣,效果就越好,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程度也就越高。充分結合現實環境來設置安全教育課程,開發更多實用性強、與未成年人生活聯系緊密的安全自救方法,值得學校、相關機構和部門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