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西電郝躍教授: 跨越四十年的不解“芯”緣
發布時間:2024-10-05 12:17:50 來源: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 今日點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他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他從一名電工成長為中科院院士
他是我國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今年6月份,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牽頭完成的“高能效超寬帶氮化鎵射頻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及在5G通信產業化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個項目突破了卡脖子難題,支撐了我國在5G移動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氮化鎵微波功率器件是5G移動通訊基站、相控陣雷達、空間衛星通訊系統的核心器件。所用的氮化鎵是寬禁帶半導體材料,也就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能效、超帶寬等特性,是常見的半導體材料硅無法做到的。
郝躍與半導體的不解之緣源于少年時代。1958年,郝躍出生在重慶,從小就是無線電發燒友。
1977年10月,身處云南西雙版納的郝躍,是地質隊里的一名電工,當從廣播上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時,他意識到這將是他一生中難得的機遇。
白天上工,晚上復習,最終,郝躍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了恢復高考后眾多追夢人中的佼佼者。
郝躍選擇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繼續深耕半導體,既為了圓少年時的夢想,更有立志報國的雄心。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郝躍帶領研究團隊作出一個大膽決定,選擇了在國際上剛剛起步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氮化鎵作為攻關方向。
研制半導體,設備是關鍵。郝躍帶領團隊從零開始,自力更生,2003自主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氮化物半導體的外延生長設備,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經過2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當時別人看來還是“冷門”的研究領域,郝躍帶領團隊打通了從設備、材料、器件、電路到應用的技術體系,最終應用于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
高新技術競爭的核心是人才。郝躍重視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將自己獲得的2019年度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200萬元,全部拿出來,設立“芯緣科創基金”,鼓勵從0到1突破,激勵青年人才科研創新。
創新腳步永不停歇,郝躍和他的團隊在寬禁帶半導體領域的專利數量位居前列,推動了我國寬禁帶半導體從核心設備、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創新,引領了我國氮化物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器件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回首四十多年的科研經歷,郝躍在科技創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途中,積累了寶貴的智慧和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