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理念的重要交匯點。現代科技哲學認為,科學概念、事實、理論、規則并不是懸浮于科學實踐之上的抽象建構,而是在與科學實踐活動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以此認識為基礎,國際科學教育界正在經歷以“科學實踐”為核心的發展轉向,實踐教學在科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工作,深刻洞察國際科學教育發展趨勢,相繼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推進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工作原則,注重發揮實踐教學在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成效中的積極作用。

培育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必然要求

 完整的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的理解、科學思維的訓練、科學方法的運用、科學倫理和價值觀的認知等多個方面。我國傳統中小學科學教育普遍注重學生對科學事件、科學結論的記憶與運用,相對弱化了對學生科學研究興趣的激發、科學研究思維的養成、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等。全面培育中小學生科學素養,須注重發揮實踐教學的獨特價值。

 實踐教學強調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實踐,養成科學研究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實際體驗參與觀察、文獻閱讀、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分析數據和得出結論等真實科學研究過程,學生能夠掌握基礎性、普遍性的科學研究方法,鍛煉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理解科學命題如何提出、科學規律如何發現、科學概念如何建構、科研活動如何開展等問題。

 實踐教學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需求,形塑學生科學研究倫理。通過接觸制造制作、種植養殖、工程實踐等產業一線,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技術帶動發展的真實情境與實踐場域,更為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價值,更加真切地認識到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有助于學生重視科學、敬畏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倫理和價值觀。

 實踐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激發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好奇心與求知欲是提出科學命題、潛心科研工作的重要內生動力,而中小學恰恰是培養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關鍵時期。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寓教于樂的實踐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之余,更加直觀地感受科學的魅力,產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動力。

推動科學教育實踐教學提質增效

 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教學既恰逢發展新機遇,也面臨多重挑戰。課程設計不夠科學、師資力量不夠充分、社會參與相對滯后、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區域發展差異明顯等突出問題亟待破解,需要系統規劃、科學施策、協同發力,推動科學教育實踐教學提質增效。

 一是注重實踐教學主體的多樣性與互補性,推動家校社協同共育。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合理規劃課前、課中和課后時間,不斷優化實踐教學的課程設計,科學分配教學時間和任務,做好學科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活動的銜接;發揮家庭教育的引導作用,通過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社區科普活動等增強家長科普意識,轉變部分家長的功利化教育觀念,引導家長從學生興趣出發,充分利用學生課后、周末、寒暑假等時間為其安排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發揮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用,進一步挖掘科技館、少年宮、天文館等活動場所和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社會機構的科學教育資源;深化校外培訓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管市場”與“育生態”并重,加強科學教育校外優質供給,鼓勵科技類非學科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使校外培訓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二是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與連貫性,推進大中小學整體謀劃。科學素養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前后貫通的過程,不同學段實踐教學需遵循教育規律,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培養目標、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體現差異性,避免出現目標斷層、內容重復、形式單一等問題。具體而言,小學階段要注重通過直觀感受和體驗激發兒童的科學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中學階段要注重通過實際操作和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規范和科學思維,為大學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大學師生也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走入中小學,通過參與實踐課程設計、教材內容編寫、課后服務活動等方式,為中小學科學教育和實踐教學提供指導和支持。

 三是注重實踐教學評價的科學性與導向性,推進育考評有效銜接。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發揮著“指揮棒”作用,深刻影響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目前,中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以分科為主,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考核內容以知識點為主,評價標準以分數為主,在升學壓力之下,往往容易出現只顧“刷題”而對實踐教學應付了事的現象。因此,學生考試評價需適當突出實驗能力和實踐能力,體現對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要求。北京市2023年9月公布的新中考改革實施方案便是一個積極信號。方案將物理科目的實驗操作計入中考成績,強調理論知識掌握和實驗操作能力并重。各地也應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為切入點,倒逼中小學校辦學行為、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作出科學調整,充分發揮教育需求側管理對于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助推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作者:高杭、李思堯,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