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吸管持續吹氣,不借助任何其他工具,就能讓乒乓球懸浮在空中——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副研究員趙志遠為浙江省溫州市廣場路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好玩的科學課。趙志遠在主會場演示,該校4個校區的5000多位學生一邊觀看直播,一邊同步吹起了乒乓球。(4月9日《光明日報》)

  科學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讓中小學生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維,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學知識,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走出理念誤區,從“一門課程”轉向“完整生活”,從“一本教材”轉向“整個世界”,科學教育才能有真正落地生根的現實可能性,才能在現實世界中發現、研究、解決科學問題。
  從生活中來,到問題中去,科學發現的內在規律,決定了科學教育要有不同于應試教育的全新方式。科學從來不是脫離火熱現實生活的空洞理論說教和干巴巴的實驗展示,再高深的科學,也要從真實的生活中發現和提煉。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向真實生動的生活,在可觸可摸、別有趣味的探索探究里,在自己動手、把枯燥的科學原理兌現為生動的生活現場中。
  讓科學教育走進火熱的生活,實質是怎樣更好地教與怎樣更好地學,是一個問題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需要同步優化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擴大科學學科教師數量供給,提升教師的科學素質。據相關調研數據顯示,有必要推動高等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科學學科教師培養過程,建設專業素養過硬的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解決能力。多項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生在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表現良好,能記得住科學知識,卻不知道科學知識是怎么來的、科學何用、如何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式解決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校內與校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的科學教育方式。
  讓科學教育走進火熱的生活,制度建設和改進是根本性保障。一是,加強科學教育頂層設計,強化大中小幼銜接的科學教育體系設計和布局,科學設定不同學段的科學教育目標,加強科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組織保障和條件保障。二是,改進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比如,制定以生活實踐為中心、問題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為主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加強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把科學教育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