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青少年“心靈防護網”
發布時間:2024-09-30 20:20:33 來源:中國教育報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每當在新聞中看到有青少年因為情緒困擾或心理疾病而發生自我傷害的悲劇時,都令人倍感心痛。當今青少年面臨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包括學業壓力、社交問題、家庭變故以及互聯網使用等多重影響。如何讓青少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能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不輕易被這些困難壓垮?家校社共同努力培養青少年的心理韌性是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相關研究發現,心理韌性較強的兒童擁有更高水平的社會自我覺知能力,比如有心理韌性的留守兒童更能覺察到社會的支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韌性需通過家庭支持、學校引導以及社會環境優化等各方的協同努力來進行培養和塑造。
家庭是青少年活動和交往的最基礎環境。面對問題和挑戰時,父母除了要為孩子樹立正面榜樣外,還要建立并維護一個開放、健康的親子溝通渠道。當孩子遭遇壓力事件時,父母要在傾聽、理解和陪伴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合理看待壓力事件,并努力發掘其中的積極資源。當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應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讓他們勇于面對并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并獲得成長。比如當孩子在某次測驗中沒有取得理想成績時,父母不要急于責備,而是先給以理解和接納,可以與孩子坐下來一起心平氣和地回顧這次測驗,既與孩子共情,肯定他的努力,又與他一起分析討論值得改進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以溫暖的情感支持為基石,讓孩子深切感受到,在面對問題與挑戰時,他們并非孤立無援,而是有來自父母的支持,這會讓他們擁有更多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信心與勇氣。
學校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學校除了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還要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一是打造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構建培養學生心理韌性的課程體系,通過開展有效又有特色的活動,給學生普及心理韌性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二是要完善學校心理咨詢相關服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比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巧妙融合課堂講授與實踐操作,為學生傳授應對挫折的有效策略,如目標設定、任務分解與計劃制定等,幫助和引導學生以積極、自信的心態迎接學習與生活中的挑戰。三是培養學生具備開放的、有彈性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不要偏執或鉆牛角尖,洞察多種可能性,培養他們在逆境中尋找機遇的能力。四是學校還應積極推動家校溝通,構建緊密的家校聯系機制,與家長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家庭和學校可以共同制定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包括情緒管理、壓力應對和自我認知等內容。還可以通過舉辦親子溝通工作坊、心理韌性講座或抗壓能力訓練等活動,共同為學生創造一個支持性的成長環境。
社會是青少年無法避免的成長環境之一,互聯網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社區和相關社會組織應堅持傳播正能量的信息,加強與學校和家庭的聯系與協同。如邀請心理學專家、教育學家等,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各種傳播平臺,量身打造一系列關于心理韌性培養的知識講座、工作坊和互動課程等。此外,社區可以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資源中心,為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字、音頻或視頻資源,還可以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面對面咨詢服務等,讓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擾時能及時獲得專業指導和幫助。同時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心理韌性主題的相關活動,如團體輔導、素質拓展等,讓青少年在同齡人的互動和交流中找到情感共鳴,促進共同成長。
家校社各方協同配合,積極培養青少年的心理韌性,不僅能共同構筑青少年的“心靈防護網”,助力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學習與生活的挑戰,更能在長遠意義上為他們的人生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