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3萬元,讓您成為名人校友”“3個月助你完成美國碩士課程”“只要幾萬元,就能上岸**大學讀博士”……據9月23日《法治日報》報道,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一些海外高校“易錄取、好畢業”“學制短”“價格低”的特點,開辟出一條看似“極具性價比”的留學新路徑,從幫助“運作”申請、代寫學生作業和論文,到學生回國后找工作時做背景提升,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務。

什么都不用做,交了錢就能在短期內輕松獲得“正規”海外學歷,真的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報道顯示,這些“速成學歷”項目大部分是一些中介機構精心設計的“撈金”陷阱。正是拿捏了一些人想要“走捷徑”提升學歷水平的心理,這些機構才故意在宣傳時夸下海口提供“全包式服務”,讓人們認為只要交了錢就能得償所愿。但實際上,這些中介“包辦”的海外學歷證書并不能通過國內的官方認證,也大多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最后往往是,機構“拒不退費”,一些人花費的精力和金錢都“打了水漂”。

買賣海外“速成學歷”亂象背后,更多的是求職者學歷提升需求的高漲。近年來,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越來越高,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與展望2023》顯示,從連續三屆應屆生新發職位的學歷要求漲幅看,博士和碩士學位需求增長大幅提升,超過100%。除了招聘,高學歷在升職加薪、積分落戶等方面也更有優勢。于是,越來越多的求職者、在職者開始“卷學歷”。

提升學歷、充實自身,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也值得鼓勵。但這種提升和充實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把學歷做成“生意”,不僅不符合教育規律,還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觸及法律紅線。買賣海外“速成學歷”,一方面可能擾亂留學秩序、破壞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可能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影響就業市場秩序,破壞社會誠信。

一些中介機構從海外學歷中嗅到“商機”,側面提醒有關部門要加強海外學歷認證審查力度,通過多項材料綜合評判,保證“嚴進嚴出”,同時要加強認證院校質量把關,及時更新、公布院校名單,不給無良機構可乘之機。此外,要強化對中介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暢通反饋和投訴渠道,讓學歷“生意”難以為繼。

要根除學歷買賣的亂象,除了有關部門的嚴查嚴打,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比如,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要盡可能避免“惟學歷”的用人觀念,盡量通過綜合考量選出更適合崗位需求的人;廣大求職者和在職人員也要提高警惕,不要因為心存僥幸、想走捷徑而掉入一些中介機構的陷阱,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錢或許可以買到一紙證書,但絕對換不來個人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掌握真才實學,相關的證書才有含金量,糊弄自己糊弄別人終究是歧路。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