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時光 | 不要在小事上,過度消耗孩子
發布時間:2024-09-28 22:00:02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朋友眼里,我們帶孩子應該是比較隨意的。比如吃飯的時候,我們會給小兒子小謙一個碗,里面放好菜,然后讓他自己抓著吃,或者用勺子吃。但他使用勺子不靈活,有時自己想用,我們就讓他用,不用的話,沒關系的,弄臟一點也沒關系,就是清掃會麻煩一點,洗洗就干凈了。所以,上次在一家餃子店吃飯時老板娘看到我讓孩子自己抓面條吃,她跟我說:“其實這樣也挺好的,我當初為什么一定要逼著兒子用勺子吃?”她說現在兒子十多歲了,那時候兩三歲的時候,不允許他抓東西吃,為此經常把孩子弄哭。
是啊,我們的觀念里有太多的條條框框,不僅自己被束縛,常常內耗,有時還會消耗孩子,比如孩子吃飯時想說點事,還沒等說完,父母會趕緊說:“吃飯就好好吃,別說東說西的。”為什么不問問孩子想說點什么呢?有時孩子盤坐地上,靠著沙發看書正起勁呢,父母又會去念叨:“注意姿勢啊!你就沒個看書的樣子。”這時孩子被父母打斷,突然從閱讀的美妙境界中拉了出來,還潑一盆冷水,看書的心思估計早已全無。
其實,孩子再小,都有自己的玩法和想法。因為他們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庸。
在游樂場上,七八歲的孩子你追我趕玩游戲,兩三歲的小家伙,也找著小伙伴一起跑著,玩著滑滑梯,每滑下來一次,都會興奮地跟自己的小伙伴炫耀一番,兩歲多的小謙就是這樣的孩子。
為了跟一個比他小一點的男孩展示自己,他從滑梯滑下來后,也不急著下來,而是跳下來,因為高度沒有預估好,用力過猛,沒有站穩,直接趴地上了,所幸個頭小,趕緊爬起來,樂呵呵像沒事人一樣。
這時候,我會查看一下他有沒有受傷,然后不會管他了,讓他接續按自己的節奏玩,只要沒有大的危險,我們在旁邊看著就好了。
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去干擾孩子。有的父母會不停地念叨:“爬太高啦!”“跑太快啦!”“危險,危險!”這樣孩子就只能老老實實地在大人畫的圈子里玩。可是,孩子只有在自己的天地里,按照自己的節奏,才有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說實話,如果家長把對孩子的“期待”降低一點,就不會那么失望、那么焦慮了。比如我以前覺得大兒子下圍棋應該會很厲害,可好幾次考級都沒通過,剛開始我很著急,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后來也習慣了,想著他的天賦有限吧,他自己很開心,輸了也開心。我覺得也行吧,也就不計較了,反正他也不會走職業棋手的路。
再說最近打羽毛球,我是想讓他有“一球之長”,我自己也就羽毛球還行,就想著帶他練習練習,鍛煉身體減減肥,今后還能跟小伙伴們打羽毛球。可結果呢,我口水講干,示范到累趴,可他還是沒啥進步,好幾次氣得我都不想再教了。
后來一想,發球接球不也是練習嗎?雖然枯燥,但也能一點點進步,不要設那么多的目標,也不需要問那么多的為什么,這樣一想,人就輕松了,焦急也沒了。
很多人會有疑問,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但很多習慣的養成,就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組成的,比如刷好牙、穿衣服這類生活習慣的養成,哪一件都是小事。
學習也是如此。寫好字、做好筆記、收拾書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看上去也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這就是考驗家長的地方。對于孩子可以堅持下來的,并對孩子產生長期正向影響的小事,該管的家長還是要管,該教育孩子的地方,一定要教育,要知道,人不是優秀了才有好習慣,而是有了好習慣才成就了優秀的自己,早點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一定會讓孩子受益匪淺。還比如有的孩子在電影院里踢打屏幕,或者在游樂場玩的時候,一時興起猛地撞擊那些人偶扮演者,讓設備受損,工作人員受傷,這樣的事,還有家長說是“小事”、是孩子不懂事。實際上,這可不是小事,這是“大事”,不教孩子的話,是父母的失職。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管與不管、怎么管,需要一直尋找“尺度”。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所以,不要在小事上過度消耗孩子,尊重孩子,讓家庭氛圍輕松點,讓孩子跟自己,都過得輕松快樂一點。
孩子的大事與小事也會隨成長變化,家長應根據孩子特點調整教育方法,平衡關注與引導,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