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語文人
作者:李小娟
發布時間:2024-09-26 15:18:3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每一年,我所接手的班級都是學校里讓人頭疼的班級。時間長了,我發現即使是別人眼中的“差班”一樣可以讓我獲得成就感。周末的深夜,已上高三的小涵發消息說她在最近的一次聯考中考得不錯,特別感謝我曾給她的溫暖記憶。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跳躍的興奮。這樣的成績,對于一個曾經在初中時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孩子來說,絕對算是“逆襲”。一時間,我與有榮焉。
放下手機,我開始思索,為什么我會在那些別人眼中的“學困生”心中留下痕跡?思來想去,我覺得這應該和我一直以來追求的“做有溫度的語文人”密不可分。從教以來,我一直主張語文課堂是成長的課堂,語文教學是關乎生命的教學,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做一個有溫度的語文人。那么,該怎樣做呢?
首先,用語文學科的母語特性接納學生。語文學科很容易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存在。從教多年,我越來越覺得語文是一門有溫度的學科,尤其是對于“學困生”。學優生在任何學科里面都能凸顯自己的存在,但成績滯后的學生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們常常聽學習困難的孩子說上課像聽天書,聽不懂英語老師嘴里一連串的單詞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數學老師滿黑板的公式該怎么運用,但他們在語文課上就絕對不會有如此的尷尬。因為,語文課學習的是我們的母語。
他們或許背不完整《出師表》,或許弄不懂單句復句的概念,但至少他們能聽懂老師的話,讀一段文字、寫一行字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也就充分證明,語文學科能接納所有學生,尤其不排斥“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生不至于成“聾啞”人。所以,語文課上只要不是“存心”放棄,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語文老師能利用好語文的母語優勢,讓學生在課堂上張嘴說、動手寫。慢慢地,成績不好的孩子也能獲得些許學習的樂趣。于是,良好的師生關系應運而生。語文老師,自然就容易被“學困生”接受。工作三十年,我和學生相處融洽,語文功不可沒。
其次,用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涵養心靈。我曾不止一次對學生說,希望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是放松的。我不喜歡把課堂變成讓學生戰戰兢兢的地方,更不愿意讓學生提起語文課就頭疼。小涵多次對我說,在他們班學生的心中,語文就是他們的“白月光”。我想,這是因為語文給過他們足夠的愉悅溫暖。
語文學科很容易讓學生獲得身心愉悅的感受,從而涵養其心靈。浩瀚文學是語文老師可以充分挖掘的美的源頭。語文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講述逸聞趣事、寓言典故,帶領學生與古人一同探求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哲學家一起尋求思想的激烈碰撞;可以通過朗讀吟誦,和學生一起與作家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與文學家在幽默風趣的表達中對話暢聊。
現實中腳步到不了的地方,通過文字便可到達。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激發想象力,學生可以感受南極風狂雪猛的極端氣候,也能去往萬里高空一覽星河;可以前往江南水鄉一睹蘇州園林的如畫風景,也能去黃土高原盡享北國風光的壯美遼闊……這些美景,通過文字,有心便可欣賞。有了文字,學生還能揮灑心靈深處的澎湃激情,分享生命綻放的由衷歡喜,釋放煙火人間的酣暢淋漓。或許文筆不夠優美,但真誠同樣感人。
最后,用語文學科的怡情、長才提供力量。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可見語文學科在接納學生、涵養心靈的過程中也能使學生獲得成長的力量。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傳授給他們知識,老師也需要引導學生從語文中獲得成長的不竭動力。沮喪了,帶他們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迷茫了,帶他們在《一棵小桃樹》中追求堅定信念的力量;傷心了,帶他們前往《桃花源記》探尋理想世界的美好……通過經典文章,學生們不僅可以收獲知識,還能夠從文字中獲得更開闊的眼界和更深邃的思想。這些,都是成長的力量源泉。也許,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走進更高一級的學府,但在語文課堂上,他們絕不會一無所獲。
帶領學生在語文世界里找自己,和他們一起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涵養心靈,再從語文中汲取力量,我們的教育就有了溫度。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溫度,做一個有溫度的語文人,溫暖每一個靈魂,給所有成長一份關愛,正是我們“出發”的意義。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鳳縣雙石鋪中學
